- 分類:精準醫療
- 作者 陳駿逸
- 點擊數:1984
我應該要做癌症精準醫療??
針對目前臨床上有多種治療方案的癌症,利用癌症精準醫療技術可以方便地一次性完成多個基因的檢測。例如,大腸癌病患可能有“A~H”8種標靶藥物需要去選擇,但必須針對特定的突變才有效。此時就可以通過癌症精準醫療來檢測,看看病人到底攜帶哪個突變,從而選擇合適的藥物。
其次,對於某些常規治療均無效或是有抗藥性的患者,嘗試使用非常規的標靶藥物仍可能有所幫助。例如,惡性子宫平滑肌肉瘤可能已經沒有合適的標靶藥物,但如果有某一突變,而相應的標靶藥物在乳癌有應用,仍可能通過嘗試性治療或參加臨床試驗的形式進行治療。遇到這種情況,標靶作用點就有很多,而癌症精準醫療的基因測序可以一網打盡。對於晚期腫瘤病人,也可通過抽血檢測癌細胞釋放到血中的突變資訊。只不過,因為沒有經過大規模臨床試驗的驗證,能透過癌症精準醫療的基因測序找到合適藥物並最終產生療效的機會目前看起來並不是太多,例如SHIVA trial的結果。
目前癌症精準醫療的廣泛基因測序雖然可以“一網打盡”患者腫瘤組織的基因突變,然後再針對發現的突變基因用藥,看起來是一條光明大道,但可惜這個辦法並不萬能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兩個:
- 找到靶點≠有藥可用:
有很多很著名的基因變異很容易被癌症精準醫療的基因測序檢測到。這其中有部分是有藥的,但大部分是沒藥的(或者實驗室裡可能有,那最多也是給小白鼠用的)。
而且,即使檢測到的基因突變有相應的藥物,有些藥物暫時也只能給肺癌而不能給胰臟癌用(藥物審批需要臨床試驗驗證有效)。當然可以死馬當活馬醫,只不過患者和醫生都得承擔額外副作用與off-label 的風險。
- 有藥可用≠藥到病除:
癌症精準醫療的基因測序檢測到病人有藥可用,可也別高興得太早。
一個藥有沒有效是從一群人中得出的結論,給你使用也不一定有效。要知道即使是紅極一時的免疫檢查點療法,其有效率也不過20%,在某些癌症甚至還更低;換句話說,無效的人還是比有效的人多。而即使這個月有效,也不知道下個月如何。畢竟癌細胞實在太狡猾了,學習能力很強,會想著法子去抵抗,而且往往都能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