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類:精準醫療
- 作者 陳駿逸
- 點擊數:18
腫瘤指數PIVKA-II 在肝癌診斷與治療上的角色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肝細胞癌 (簡稱肝癌) 是全球第三大癌症死亡原因,也是台灣第二大癌症死亡原因。目前,甲胎蛋白 (或稱為胎兒甲種蛋白,AFP) 是肝癌檢測和治療上的監測最廣泛使用的腫瘤指數,AFP 對於肝癌接受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的患者,具有判斷預後的價值 。
然而,大約有3-4成的肝癌並不會分泌 AFP ,臨床上也稱為非 AFP 分泌型 肝癌。這些非 AFP 分泌型肝癌病例的診斷、監測和預後的判斷,目前錢主要取決於影像評估的方式,包括超音波檢查、電腦斷層掃描 (CT) 和磁振造影 (MRI)。
血液腫瘤標記(或稱為腫瘤指數)之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II(維生素 K 缺乏誘導蛋白-II /PIVKA-II),也稱為去-γ-羧基凝血酶原(DCP),是一種異常凝血酶原。在維生素 K缺乏的情況下,PIVKA-II 無法進行谷氨酸殘基的正常羧化轉化為凝血酶原的步驟,導致PIVKA-II積的聚並隨後釋放到血漿中。
大多數肝癌患者的 PIVKA-II 水平均升高,對肝癌的診斷具有很高的特異性(高達81%–98%)。PIVKA-II 在日本被廣泛用作監測早期肝癌的腫瘤指數。
然而,PIVKA-II與AFP水平之間的相關性目前尚不清楚。兩種腫瘤指數互相配合可以大大提高早期肝癌診斷的敏感性。然而,PIVKA-II 在不可手術切除的肝癌,當其接受全身性治療時PIVKA-II的作用仍不清楚。PIVKA-II 能成為肝癌治療反應的關鍵評量的指標嗎?
在一項發表於2025年的BMC Cancer期刊上的研究,其目的在確定非 AFP 分泌之肝癌患者接受全身性治療後的PIVKA-II 的反應,影像學上的腫瘤治療反應之間的相關性。也就是另一個肝癌腫瘤指標PIVKA-II ,能夠填補AFR這個缺口嗎?也能夠成為肝癌治療反應的關鍵評量的指標嗎?
研究分析了非 AFP 分泌型之肝癌患者的臨床數據,發現 PIVKA-II 數值上的變化與影像學上的腫瘤治療反應,呈現高度的相關!
l PIVKA-II 數值降低 ≥ 50%: 治療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