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類:免疫治療
- 作者 陳駿逸
- 點擊數:6179
臨床上重要課題 如何鑑別免疫治療是無效?還是假性惡化?
大多數的癌症治療都很乾脆,治療有效,腫瘤體積就逐步縮小,或者至少是保持穩定。如果治療是無效的,腫瘤就會不斷增大。
但是,新穎的癌症免疫治療卻不盡如此的表現。
隨著癌症免疫治療之CTLA-4抗體、PD-1抗體、PD-L1抗體的陸續問世,越來越多的醫師發現,偶爾會遇到一些與過去傳統癌症治療經驗反常的病例,就是使用這些免疫治療檢查點抑制劑的時候,病人的腫瘤一開始反而是增大的,甚至增大了好長一段的時間,如果讓病人繼續使用,後來腫瘤又會縮小了,甚至有極少數的幸運兒還獲得了完全緩解——這種腫瘤在癌症免疫治療方案連續治療的過程中,腫瘤先增大後縮小的現象,稱作「假性惡化」(pseudoprogression)。但常常在腫瘤未縮小前,引起醫病之間天人交戰,到底是治療無效?還是假性惡化?
先舉一個極端的案例,2016年2月,一個72歲的女性被診斷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常見的肺癌標靶基因均為陰性。因此第一線治療方案為化療卡鉑/pemetrexed,病情惡化以後第二線給予了癌症免疫治療之PD-1抗體nivolumab治療。
治療前的PET-CT發現病人有腎上腺和雙肺的癌症轉移。使用nivolumab藥治療6次後,追蹤PET-CT,雙肺和腎上腺的癌症病灶呈現明顯好轉,病人的體能與不是症狀也明顯好轉了;但是PET-CT卻又發現多處的骨轉移、胃轉移以及腹腔淋巴結的轉移。
按照過去癌症治療的療效評估標準,一旦出現新的病灶,那麼疾病就惡化了,而且這個病人的消化道、腹腔淋巴結和骨頭,是全身多處都出現了新病灶,按過去常理推斷是治療無效。但是,畢竟用藥前原有的癌症病灶好轉了,病人自我症狀也改善了。她的主治醫生認真追查,給她安排了胃鏡、大腸鏡以及淋巴結穿刺活檢,結果證實後來PET-CT影像顯示胃腸道的高代謝部位,其實只是腸子發炎,而穿刺活檢的腹腔2個淋巴結均出現大量淋巴細胞的浸潤,沒有看到癌細胞。當下醫師就能判斷,這個病人是假性惡化,繼續按原定計畫用藥,此後病人的情況也不斷改善,療效也一直維持著。
話說人體的免疫系統是相當複雜,目前醫學界對免疫系統對抗癌症的細節部分,目前還所知甚少。因此,在臨床工作中,有機會遇到所謂的“假性惡化”。然而,不是所有病人都能夠有機會做個追根究柢的檢查來排除假性惡化。
假如一個病患在使用癌症免疫治療的過程中,在影像學上先出現了腫塊的增大,這時候應該怎麼辦?要如何“未卜先知”,鑑別這位病友這一次的腫瘤增大,是真的此波治療無效了,需要趕緊換藥;還是有可能是“假性惡化”,在耐心等一等,繼續原來的治療呢?況且人命關天,癌症免疫治療所費不貲,萬一判斷錯誤,可損失慘重。
所以這般事情可謂是茲事體大,不得不提供目前最新的兩個鑒別癌症免疫治療後,病情到底是真性惡化,還是假性惡化的2個好辦法。
(1)動態監測血液的ctDNA:鑒別真假性惡化,目前研究報告是準確度90%
癌症患者血液中可以檢測到來自於癌細胞的DNA(也就是所謂的”循環腫瘤DNA” ctDNA)。
ctDNA的來源,主要是壞死的癌細胞裂解後散落於血液裡、或是活的癌細胞主動分泌DNA到血液裡、或是血液中存在著活的癌細胞(也就是所謂的循環腫瘤細胞CTC)。
JAMA oncology雜誌2018年Jenny H. Lee等人發表一篇重要的研究論文,表明了透過動態監測ctDNA的含量,有助於鑒別癌症免疫治療後的真性惡化,還是假性惡化,且準確度達90%。當然該研究結論,還需要有更大樣本來進一步證實。
該項研究,分析了125位接受PD-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晚期惡性黑色素瘤的患者,其中29位患者在追蹤期間內已經出現了疾病惡化。這29名患者,有9人是假性惡化,也就是繼續治療後出現腫瘤縮小,達到客觀緩解;另外20人,則是腫瘤不斷進展,屬於真性惡化。
研究者對這29名患者在治療前、治療開始3個月周內採集的數次的周邊血液,都進行了ctDNA測量。研究者把結果分成兩類:“ctDNA緩解群”和“ctDNA惡化群”。所謂“ctDNA緩解群”,即一開始就檢測到ctDNA,隨著PD-1抗體治療後,ctDNA的濃度下降了10倍以上。反之,其他病患都被歸類為“ctDNA惡化群”,隨著PD-1抗體治療後,ctDNA的濃度反而上升或是雖有下降、但下降幅度不足10倍。
研究者發現,9名假性惡化的病患,都屬於“ctDNA緩解群”之一。20名出現真性惡化的病患,18名患者屬於“ctDNA惡化群”,2名患者屬於“ctDNA緩解群”。
那9名出現假性惡化的病患,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有3名患者最終病況還是出現了真性惡化;而這3名病友中,有2名病友雖然屬於“ctDNA緩解群”,但是ctDNA一直都是可以測到的,從來沒有血液中測不到ctDNA的情形,也就分子學完全緩解的情形。2名真性惡化病患卻屬於“ctDNA緩解群”的特殊案例,情況分別是其中1名病患接受PD-1抗體治療6周後,血液中ctDNA就測不到了,因此被歸類為“ctDNA緩解群”,這位病患其實原發灶的確是縮小的,只不過同時又在新的部位冒出了轉移灶,因此被判定為真性惡化。另外一位病患接受的是PD-1合併CTLA-4抗體治療,雖然治療後ctDNA的濃度,曾經一度下降了10倍,因此也被算作是“ctDNA緩解群”型,但影像學上腫瘤範圍是不斷進展,接受治療12周後,就改變治療為標靶治療了。
因此,用“ctDNA惡化”來鑑別出是真性惡化的病患,靈敏度是90%,特異性為100%,準確度超90%。
(2) 動態監測血液IL-8:輔助判斷假性惡化
腫瘤組織中的癌細胞以及癌細胞周圍的免疫細胞,會釋放細胞激素。有些細胞激素是可以抗癌的,但有的細胞激素反而是促進癌的。
PD-1抑制劑作用於人體後,如果發揮了療效,那麼抗癌的細胞激素會增多,而促癌的細胞激素會減少。因此,通過在血液中檢測相關一系列的重要細胞激素的濃度變化,可以協助預測療效、鑒別真假性惡化。
2017年Ann Oncol.雜誌刊載了西班牙的Ignacio Melero教授團隊的研究,他們發現,透過對比使用PD-1抗體前和使用PD-1抗體2-4周後的血液中介白素8(IL-8)的濃度變化,可以更早地預測PD-1抗體是否發揮療效,同時可以協助鑒別真、假性惡化.。
研究小組動態檢測了64位接受PD-1抗體治療的晚期癌症患者血液中的IL-8濃度變化。研究者發現,有3位患者(分別是2位肺癌、1位膀胱癌)在接受PD-1抗體治療後,出現了明顯的腫瘤增大,且腫瘤增大的幅度都超過了25%;按照傳統癌症治療的療效評估標準,這3位病友均可判定為疾病惡化。
然而,如果就血液IL-8濃度而言,相較於治療之前,這3位患者的血液IL-8濃度是明顯下降。此外,這3位患者的一般情況還不錯,在徵得患者及其家屬同意後,安排這3位病患繼續接受PD-1抗體治療。這3位病友後來均出現了腫瘤縮小,並且達到了客觀緩解,也就是典型的“假性惡化”。
更有趣的是,其中1名病患在繼續接受PD-1治療,一段較長的時間後,血液中IL-8濃度開始逐漸升高,其後安排了影像學檢查:果然,腫瘤體積反彈性增大;連續兩次複查,腫瘤大小則不斷變大,此時被醫師判認定是真性惡化,趕緊更換治療方向。
Ann Oncol.雜誌所發表的這項小規模研究結果,臨床醫師可以藉著動態監測血液中IL-8濃度的變化,可以協助判斷PD-1治療是否真的有效。
癌症免疫治療,如PD-1抗體使用過程中出現腫瘤增大,到底病況是屬於真性惡化還是假性惡化,目前真的缺乏統一、可行的、準確的鑒別手段。目前,的共識是,使用癌症免疫治療過程中,如果患者出現了影像學上的疾病惡化證據,但是患者情況尚可,疾病惡化幅度不大,且患者當下確實缺乏其他更加有效的治療方案,那麼可以在充分告知病患且同意的前提下,繼續使用癌症免疫治療2-3個療程後,再進行相關影像學等臨床評估。
然而今後的免疫治療療程進行中,應該經常性的根據患者的一般情況、影像學檢查標線、腫瘤指數的變化,以及血液細胞因數、血液IL-8濃度與ctDNA的變化,來綜合判斷免疫治療是否有效?真性惡化還是假性惡化?。當然,如果對增大的惡化病灶進行穿刺化驗,則可以提供更加有力的證據。
更多癌症免疫治療資訊
陳駿逸醫師目前擔任癌症中醫與西醫臨床治療醫師,著有”擊退癌疲憊 醫師該告訴你的癌後養生術”(康健出版)與那些子宮教我的事:婦癌迷思、臨床診療問題全解析(商周出版社),專職中西醫結合癌症治療與癌友關懷之公益活動,同時熱心致力於正確癌症照護資訊之推廣與傳遞,其所創建之台中市全方位癌症關懷協會,乃是專業照護人員、社會賢達貢獻所學,所建構的癌症診療與照護資訊平臺。
此處文章乃是醫療照護資訊的整理,請勿引據文章內容自行採取醫療決定;如有臨床治療之需求,建議還是應該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協助。如有任何謬誤或建議,懇請不吝指教。
想要閱覽作者撰寫的更多癌症資訊,歡迎前往台中市全方位癌症關懷協會官網http://www.cancerinfotw.org/,並懇請各位能夠加入協會官方facebook粉絲團,將愛心關懷與知識的力量傳遞出去。加入粉絲團可以定期閱讀到官網精選文章、醫學教育影片,並且每個月都可以接到協會的電子報專題報導,讓癌症新知「不遺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