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站內搜尋

腸道好菌有助癌症治療嗎??

腸道細菌與癌症之間的關係是近年非常夯的議題

已經有許多科學家發現動物的腸道菌與多種疾病的發生及治療存在一定關聯性。臨床醫師也觀察到了類似的結果,進行腸道菌的干預後,有些病患取得一定的效果。

目前已經知道人體腸道內有數以萬億計算的細菌,而它們與人們罹患癌症的風險及對癌症治療的返應程度都可能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

而每個人的腸道細菌群的組成都是獨一無二的,並且與其自身的免疫系統有密切關聯,這樣看來,腸道細菌群的數量及組成與機體免疫系統的反擊能力(從最普通的流行性感冒到嚴重的癌症疾病)有著密切相關性。

腸道菌對人體的好處,比你想像的還要來的多。除了直接跟便秘、腹瀉、大腸急躁症等問題相關外,近幾年研究更拓展至免疫力、精神相關疾病等領域。近期從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研究發現,腸道好細菌有助於預防癌症。

台灣癌症基金會表示,腸道細菌與人體免疫、抗發炎相關,如果能夠確保“好細菌”可以在體內腸道持續繁殖生存,並可以清除腸道的“壞細菌”及外來菌群。

人體中有數量充足的好腸道菌,應有助於減少多種癌症的發生風險,像是透過飲食,可補充如優酪乳等富有好菌的食物。

科學家目前也在積極探索腸道細菌群是如何影響人類罹患癌症風險的具體機轉,並試圖使用干預腸道細菌群,是否可以有效地控制癌症的進展及協助預測治療的療效。

人類的腸道細菌群影響免疫

人類的腸道細菌群像手指的指紋一樣具有,是獨一無二且有非常強的獨特性。

人類腸道細菌群於出生之後的最初幾年具有最強的可塑性,而出生時的多種因素都可以影響之後人類的腸道細菌群。例如,剖腹生產的寶寶其腸道內“好細菌”的數量顯著差異於自然產的嬰兒,並且其“壞細菌”數量上與自然產的嬰兒相比有著明顯差別。

除此之外,嬰兒的餵養方式,例如配方奶餵養與母乳哺育等,也會對腸道細菌群起著很重要的作用,說明嬰幼兒階段的飲食中細菌暴露的不同可能會影響到腸道細菌群的組成。在現階段還無法知道腸道細菌群能夠對嬰幼兒成長起到什麼樣的作用,但已有研究發現經剖腹生產的嬰兒不僅僅其腸道菌群與自然產的嬰兒有差異,並且其發生過敏及氣喘等免疫相關疾病的風險也顯著上升。


腸道細菌群與癌症的風險

腸道細菌群與免疫系統有密切關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體內的免疫系統,而免疫系統也可以控制體內的腸道細菌群,而這種交互影響與惡性腫瘤風險密切相關。

有研究發現缺乏某種抗炎因子的小鼠,其免疫反應也隨之減弱,這種小鼠的腸道細菌群中“壞細菌”的數量顯著增多,這也間接說明了人體內的免疫系統可以控制腸道內“壞細菌”的過度增殖。

 

從糞便中找到防癌黃金

在隨後的試驗中,也發現到缺乏某種抗炎因子的小鼠較正常小鼠更容易罹患腸癌,並且這種罹癌風險可以由來自正常小鼠的糞便移植好細菌,也就是從正常小鼠糞便中提取細菌,經飲食餵養缺乏某種抗炎因子的小鼠而抵消。

從正常小鼠糞便中提取的細菌代表了其腸道內的好菌狀況,而缺乏某種抗炎因子的小鼠糞便中的糞便中其“壞細菌”數量則是顯著升高,當缺乏某種抗炎因子的小鼠接受了正常小鼠的糞便細菌移植後,這些新移植進去的好細菌迅速繁殖,改變了腸道菌群內的組成比例。

另外也有研究顯示,如果正常小鼠所接受的糞便移植中含有某種"壞"細菌之後,那麼這些小鼠罹患腸癌的風險也會升高。

也有醫師從臨床研究中得到了類似的結果,發現長期使用抗生素的人群,罹患腸癌的風險也顯著升高。抗生素可以影響腸道細菌群的組成,可能就像上述之缺乏某種抗炎因子的小鼠一樣,會導致腸道內“壞細菌”繁殖過多,進而增加了罹患腸癌的風險。

 

 


移植好細菌群增加化療效果

Nature雜誌2017年刊登了一篇文章明確指出:腸道細菌群與癌症患者接受化療的療效密切相關,其具體機轉主要有兩個方向,主要是腸道細菌群啟動化療藥物及透過與免疫系統相互作用而發揮影響力。

在無腸道細菌群的小鼠受無菌飲食,並且整個生活環境都不接觸到細菌,即其體內及體外都沒有細菌存在。而當無菌小鼠與正常小鼠接受同一種藥物化療時,無菌小鼠的化療治療有效率明顯地差于正常小鼠,且腫瘤增長的速度也更快一些。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腸道細菌群及體內免疫系統,對於化療藥物如何發生抗腫瘤效果有著很大程度上的影響力。

很多化療藥物進入患者體內時都是無活性狀態,需要經肝臟內的酶,而這些酵素很大程度地會受到腸道細菌群影響後始會啟動功能,方能發揮其抗腫瘤的作用。而人體肝臟內這些酵素的作用水平與化療藥物殺傷癌細胞的有效度呈現密切相關性。

而無菌環境成長的小鼠較正常小鼠的肝臟內含有更多解毒作用的酵素,所以化療藥物在無菌老鼠體內的代謝清除率就會快了許多,所以化療藥物無法有充足的時間對癌細胞進行殺傷。

但上述化療藥物於無菌老鼠體內療效的減少,是可以透過移植來自于正常小鼠的糞便而發生逆轉。另外當小鼠腸道內“壞細菌”數量增加後,某些化療藥物會發生過度作用的效果,雖然可能會因此提升其殺滅腫瘤的作用,但患者也可能因此出現嚴重治療相關副作用的機率會大幅增加。

 


腸道細菌群與化療腹瀉的相關性

腹瀉是化療所帶來最常見的副作用之一,化療造成的腹瀉可能會導致患者營養缺失、脫水,甚至會引起嚴重的敗血症進而威脅生命、導致患者死亡。

化療所帶來腹瀉的發生與腸道細菌群的改變也存在著密切關聯。當小鼠接受化療前腸道內變形菌門屬含量過高時,其發生嚴重腹瀉導致體重減輕的機率會隨之升高。而患者接受化療前腸道菌群內細菌的組成,目前認為是可以預測化療、放療造成腹瀉的風險程度。

 

 

我們能做什麼呢?

研究證實可以通過改善腸道細菌群,進而優化癌症治療的療效,包括免疫治療。具體作法有透過糞便移植好細菌、抗生素或者改變飲食結果等。

改造腸道細菌群的組成結構,可以減少罹患惡性腫瘤的風險,降低化療造成的副作用,甚至可以調強化療、免疫治療的療效,這些有望可能會在將來落實於癌症治療

澳大利亞的研究團隊目前正在探討某些特定細菌是否對決定化療療效起到關鍵作用,這可能有助於將預測及降低化療風險的相關方法轉化到臨床治療階段

 

 

 

全方位電子報

我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