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站內搜尋

  • 分類:癌友生活事-FAQ
  • 點擊數:8165

癌症病人可以染髮嗎?

染髮劑與膀胱癌

皮膚科醫師 蔡呈芳

本文刊載於台大醫網2009年7月

自古埃及至今,人類染髮至少有3千年的歷史。早期自然是以植物染料及重金屬為主,如將鉛、銅溶於醋。19世紀中期人類開始製造有機化合物,於1863年發現對苯二胺氧化時會形成黑色化合物,奠定了染髮劑的基礎。1883年Monnet則將此技術申請專利。最早進入商業銷售市場的染髮劑,是1907年L’Oreal推出的商品”L’Aureal”。早期的染髮劑都是供專業人員使用,必須至美容院才能染髮,直到1950年以後出現家用型染劑,才大幅帶動了染髮劑的使用,現在染髮已極為普遍,不只成年男女,連青少年也流行。

染髮劑分類

染髮劑依其效果及成分,可分為6大類。所謂效果主要是指其持久性而言,除與染髮劑化學成分有關外,也與染髮劑中的溶劑、酸鹼度、濃度、界面活性劑有關,同時也與染髮溫度、時間、是否密封、頭髮本身的多孔性(受損程度)有關。目前我國衛生署將染髮產品分為髮表染色劑和染髮劑二種,前者屬暫時性染髮劑,為一般化妝品,免申請備查;後者包括半永久性染髮劑、永久性染髮劑和漸進式染髮劑等3類,屬含藥化妝品,需辦理查驗登記,始得輸入或製造。以下分別介紹各種染髮劑:

 

(1)永久型染髮劑

永久型染髮劑一般需經雙氧水氧化,故又稱為「氧化染髮」,為目前市售品主流。其效果雖可維持數月,但會與新生未染頭髮產生明顯對比,所以一般每6周染髮一次。此型染髮劑分為二劑,第一劑含氧化染料(colorant)及偶合劑(coupler, color modifier),。第一劑中的氧化染料成分目前有3類,如苯二胺類的o-或p-phenylenediamine(PPD)、p-toluenediamine及酚類的aminophenol。另,第一劑也含有偶合劑(如m-phenylenediamine、aminophenol、1-naphol、resorcinol、2,4-diaminophenoxyethanol、p-aminoortho-cresol),染出的顏色越深者,所使用的PPD濃度一般也越高。第二劑含氧化劑,又稱顯影劑(developer),主要為過氧化氫。其染髮機轉為:第一劑的氧化染料本身自行氧化成染料前驅體,再與偶合劑及第二劑過氧化氫作用,聚合形成較大的染色分子。

此類產品都是兩劑分離包裝,第一劑呈鹼性,一般採用氨水,所以有臭味,但也可以改用aminomethylpropanol、sodium carbonate等鹼化物,第二劑則為酸性,pH質介於3.0~3.5之間。兩劑混合後pH質約9.0~10。第一劑中只有氧化染料會與氧化劑作用,偶合劑則與前述化學反應產生的中間體作用,修飾顏色。多數染劑中的偶合劑至少有3種,可以組合成豐富的色彩選擇。鹼劑則可使頭髮結構變得鬆散,有助於大染色分子進入毛皮質深層(但無法自由進出毛髮),頭髮即可呈現各種色調並維持3~4個月,直到新髮長出。

永久型染髮劑模擬天然毛髮,依照深淺分為10~12級,不僅可將原髮色氧化變淡,也可將髮色染深,甚至可將白髮染黑。而所謂的脫色染,有時是先以potassium & ammonium persulfate及雙氧水破壞髮色,再進行染髮,此種方式雖然可將頭髮隨心所欲染成任何顏色,但對髮質破壞最大。若只是單純將髮色染深,減少氧化破壞,就是所謂的準永久染(demipermanent),又稱為長效半永久染(long lasting semipermanent, tone-on-tone color),自1980年後逐漸普遍,可耐約24次的清洗。

(2)半永久型

半永久型染髮劑為非氧化型小分子染料,又稱直接染料,染劑本身就有顏色,含合成焦油染料或植物性染料。這類染料易穿透毛髮外層至毛小皮(cuticle)及部分毛皮質(cortex),一般而言,經過5~10次洗髮後,色澤就會逐漸褪去,大約可維持數週。其成分有30餘種,可粗分為5類,如小分子的nitrophenylenediamines、nitroaniline、nitroaminophenols、anthraquinones等含氮的有機水性染料(又稱為HC dye),及分子大小不等的鹼性染料(basic dye)。這些鹼性染料的水溶性較低,因此呈懸浮性,紡織業稱之為dispersed dye,在染布時是以加熱的方式讓染料進入布料中。

半永久型染劑因為需要滲入毛皮質,所以配方必須為鹼性(pH值9~10),一般添加氨水、alkali hydorxide或alkanolamine,如aminomethylproanol(AMP)。而且髮質由髮根到髮尾有所不同,所以半永久染劑常混合分子大小不同的染料,以求染色均勻。染髮時間約20~40分,使用時若加熱或以浴帽覆蓋可加強染髮效果。但為求不傷髮質,建議染髮後使用護髮乳,讓毛鱗片閉合。

最早出現的半永久型染劑,是1950年代歐洲的Harmony and Focus。1960年美國Clairol公司上市的產品Loving Care,主要訴求為可快速遮蔽灰髮,也讓半永久染劑從此成了灰髮染色的代名詞。半永久型染劑一般做成洗髮精,也有做成乳液或泡沫慕斯劑型者,對髮質傷害小,但傳統染劑無法染淡,而且為促進染劑溶解,業者也可能添加極性染料,如ethoxydiglycol、ethanol、isopropyl alcohol、benzyl alcohol,或添加懸浮劑如lignin sulphonate,仍可能引起過敏。目前由於色料改善與染料的覆蓋性增強,已逐漸成為年輕人染髮的選擇。

(3)暫時型

暫時型染劑以三苯環以上的高分子色素染料類為主,僅能固定於毛鱗片最外層(epicuticle)。其染色效果不持久,不傷髮質,無法染淡,可以洗髮精輕易洗去,但若髮質已受損,則可耐多次清洗。其成分包含染料偶氮染料(azo dye)、鹼性染料(basic dye)及azine、thiazine的衍生物。此類染劑多做成液態,但也有人做成慕斯、髮膠或噴霧劑,有多種色彩,適用於灰髮染黑、改善髮色焦黃,或作為五彩之髮飾。此類產品的pH值一般為5~7,為增加染料對頭髮的吸附性,常使用陽離子界面活性劑或高分子聚合物。理論上此類產品不會引發過敏,無需於使用前測試,也不傷髮質,但由於可能含高量界面活性劑,所以仍可能有些刺激性,另外染料也可能黏附在頭皮上。

(4)漸進型

前述染料染色迅速且效果明顯,但部分消費者(特別是男性)希望產生漸進式的改變,即經多次染髮才使染料固定在頭髮上,因此出現了漸進型染料。其中一種是金屬染料,主要成分為醋酸或檸檬酸鉛,也偶有用銀、鉍來塗睫毛、眉毛者,作用原理是與毛鱗片作用產生金屬硫化物。一般經2~3週可逐漸染黑,但髮質容易變得粗硬,無法染淡、無法洗去,也無法與其他染料或燙髮並存。另一種漸進型染料,則是採用trihydorxybenzene、dihydroxybenzene及aminophenol等成分,利用空氣中的氧緩慢地導致氧化呈色。但此類產品可供選擇的顏色少,且呈乾黃,此外由於氧化持續進行,因此髮色可能會持續改變。

(5)植物染料

包括黑娜(Henna)、洋甘菊(chamomile)、indigo、fustic、logwood、巴西木、catechu wood、橡樹皮(nutgall)、胡桃葉等。目前以Henna最常見,提煉自一種稱為Lawsonia alba的植物,其成分為lawsone,含0.5~1%的2-hdroxy-1,4-napthoquinone及5~10%的gallic acid,也被作為防曬油。傳統的黑娜呈紅棕色,會使頭髮變硬。目前市面上所稱的黑娜,部分是合成製品,且有些產品會加入金屬染料或其他焦油染料,使色彩選擇具多樣性。就染料特性而言,黑娜算是一種半永久性染料,製劑的酸鹼度在弱酸性到中性之間。植物性染劑在亞洲特別受歡迎,但因色系少、不自然,所以市場占有率不高。

(6)黑色素

在學理上,天然黑色素應是最佳的染髮材料,然而除了價格因素外,黑色素是高分子,不易溶解,自然也無法進入毛髮深層。因此,目前研發中的產品主要是以黑色素的前趨物??如5,6-dihydoxyindole(DHI)、tyrosine、DOPA或構造相近的dopamine、epinephrine及5,6-dihydroxyindole-2-carboxylic acid??為染料,再加入氧化物。另外也有人嘗試以liposome包裹黑色素,希望將黑色素直接送入毛根。此類產品在技術上還有待突破,目前主要添加於眉毛膏及防曬劑中。

 

早期研究發現

染髮劑致癌的話題,自70年代癌症恐慌潮後被炒熱。染髮劑在人體引起膀胱癌的研究,最早是在1963年,Wynder發現300個膀胱癌的男性病人之中,有四個美髮師,其後不少學者也有類似報告。1975年,美國加州大學的Bruce Ames提出以觀察細菌染色體突變以推測致癌物的方法,發現169種市售染髮劑產品,有89%會產生細菌基因突變,而18種染料成份中,10種具有致癌性。之後學者以長期口服方式餵食大鼠染料,也發現部份染髮劑有致癌性的報告,轟動一時。1978年,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FDA) 基於使用安全性考量,首先對兩種染髮劑之成分,4-methoxy-mphenylenediamine(4MMD)及其硫酸鹽,提出加註致癌警語之要求。爾後,染髮產品製造業者即停用上述成分,並以其他化學結構類似的成分取代。

由於染髮的族群甚廣,因此染髮劑與膀胱癌的關係也特別受到關注及廣泛的研究。染髮業者一方面對動物實驗的方式頗不以為然(因為在動物的餵食實驗中,使用的劑量相當於女性每天吃25瓶染髮劑,吃一輩子),另一方面則將有較高致癌疑慮的成份逐一淘汰。

之後,一些小型研究則發現,染髮劑使用者以男性有較高的膀胱癌發生率,且只有美髮師有其相關性。對染髮劑的安全性,1980年一項為期15年之前瞻性追蹤報告中,並未發現一般染髮劑使用者罹患癌症機會比較高。而世界衛生組織所屬機構(IARC),1993年評估78份研究後,認為並無足夠證據支持染髮劑和癌症發生率之關連性。1994年,FDA和美國癌症學會對57萬名婦女的調查結果,顯示使用永久性染髮劑並不會增加致癌之風險,但若長期使用(>20年)黑色染髮劑,非霍奇氏淋巴瘤和多發性骨髓瘤的發生率則會略為增加。

 

近期研究發現2001年美國一位加州學者的研究認為,永久性染髮劑之使用和血液腫瘤的發生風險有關,而長期使用(>15年)的關連性較強。同年另一研究則認為,1980年以前即開始使用染髮劑者,發生非霍奇氏淋巴瘤的風險有增加,但若在1980年以後才使用者,並無此現象。

2003年瑞典對38,866名女性及6,824名男性的研究,則未發現使用染髮劑者膀胱癌有較多的現象。最近,2008年2月,IARC再次對染髮劑致癌的議題分析新近文獻,作出「依現有流行病學資料,無法認定染髮劑對一般消費者具有致癌性」的結論。

據廠商自己的推算,每100萬個使用染髮劑者,僅僅不到一人會因此致癌。這數字的可靠性雖仍存疑,但染髮劑致癌的機率很低倒是可以相信。至於那一類染髮劑最安全呢?雖然目前的話題都是針對永久性染料,但漸進型染料的主要成分:鉛,在老鼠實驗中也有導致腎臟癌的報告,以植物性染料「黑娜」而言,其主成分Lawsone也曾被報導「會使實驗細菌突變」。其實,以最多人談到的PPD而言,1975年Ames的研究反而不認為有致癌性。之後發現PPD雖然本身可聚合產生致癌物,但當氧化時間小於30分鐘且存在其它偶合劑時,就不會形成。「染髮劑致癌」的話題至今仍未平歇,但醫學上染髮劑主要的問題其實是「過敏」,但發生率低,即使在皮膚科濕疹患者中,也只有0.12 -0.62%對染髮劑過敏,一般人的發生率應該更低。雖然嚴重過敏可能引起休克死亡,但相當罕見。至於早期致癌的結論,部份可能是以前的染料較為危險,但也可能是未能同時排除其它合併因素,如抽煙、接觸其它致癌溶劑等。雖然多數近期研究,不認為目前的染髮劑成份有明顯的致癌性,特別是對一般消費者,但仍然無法去除致癌疑慮。

 

對黑色染髮劑使用者的建議:

1. 染髮挑選比自己原本髮色稍淡的色系,以減低染料濃度。

2. 染料遵照使用說明,勿讓染髮劑在頭上停留超過30分鐘。

3. PPD約有0.1~0.5%會經皮吸收,因此染髮後要以清水充分沖洗,才能減少染料經皮吸收。

4. 染髮時要戴手套。

5. 勿睡前染髮,且染髮後飲用足量水份,以促進經皮吸收的染料排出。

6. 勿於頭皮受損時使用染髮劑。

7. 永久性染料不可能只用純植物配方,市面產品仍有不少標示不實,故應選用信譽良好的廠商出產的產品。

8. 減少染髮次數,最好一年少於12次。

9. 使用時兩劑充份均勻混合,以避免有毒聚合物產生。

10. 取適量染料,只塗抹在需要補染部位,避免直接刷在頭皮上。

 

 

 

 

全方位電子報

我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