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類:癌友生活事-FAQ
- 作者 陳駿逸
- 點擊數:588
防癌高峰論壇/國衛院發現:脂肪代謝差 台灣年輕女性易乳癌
2019-03-17 00:20聯合報 記者羅真、陳婕翎
國內乳癌發生率增加速度快,且好發相對年輕的女性,四成五患者小於五十歲。國衛院與台大醫院共同研究發現,可能原因包括國內女性晚生少生、環境荷爾蒙暴露,還與東亞女性脂肪或雌激素代謝能力差有關。
國衛院、高醫大附設中和醫院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二○一九防癌高峰論壇」,昨天開場,兩天活動中,共有八大領域、十五名癌症專家與國人分享最新研究及預防策略。
國衛院長梁賡義說,癌症治療結合人工智慧、精準醫療及大數據風險評估,有助臨床醫師擬定更有效個人化治療策略。國健署每年提供近五百萬人免費癌症篩檢,衛福部國健署長王英偉指出,民眾應該關心癌症,但不用過度擔心。聯合報執行董事項國寧說,今年防癌高峰論壇共討論十大癌症專題,透過專家學者介紹,民眾可以親身體驗AI、VR如何運用於癌症治療。
國衛院群體健康研究所所長熊昭、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林季宏昨天共同發表台灣年輕乳癌最新研究成果,對照健保資料庫中四八八四名乳癌與一萬九千名非乳癌患者資料,發現雌激素相關因子與乳癌發生高度相關,曾經有乳房疾病、肥胖、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瘤、高血壓、高血脂的人,罹患乳癌的風險較高。
另外,過去普遍認為,年輕型乳癌與飲食西化有關,但熊昭說,國內年輕世代乳癌發生率高,美國卻不然。林季宏說,東亞地區乳癌患者與生活在西方的亞裔患者都以年輕型居多,歐美好發年長者,顯示,東亞地區乳癌的發生不全然與生活方式西化有關。
林季宏推測,攝取過多脂肪或熱量造成體內雌激素濃度增加、脂肪組織發炎,東亞人過去長期居住在地小人稠、食物缺乏之處方,可能因自然演化而對脂肪或雌激素代謝能力較差,吃進過多脂肪或熱量就容易罹病。
乳癌發生年齡下降,乳癌門診愈來愈常見孕婦患者,研究檢視過去十二年間三萬多名乳癌患者資料,其中有三二三人有懷孕紀錄。熊昭說,研究發現,可能是懷孕或哺育期間的生理變化,使孕婦忽略癌前徵兆,造成乳癌確診與治療延誤。
預防乳癌,林季宏提醒,避免攝取過多脂肪或熱量、暴露環境荷爾蒙,應早生多生、多運動。熊昭提醒,避免吸菸、酒精過量、使用荷爾蒙藥物,應注意均衡飲食、多蔬果與穀物;另外,國健署補助四十五歲到六十九歲、以及四十歲到四十四歲且二等親內曾罹乳癌的女性,每兩年作一次免費乳癌篩檢,宜善加利用。
許多乳癌孕婦擔心接受治療會對孩子有不良影響,熊昭說,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 研究顯示,長期追蹤化療孕婦的孩子,其生長狀況、心血管功能及認知發展等都在正常範圍,懷孕的乳癌患者不需為了治療而引產、墮胎,應積極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