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類:癌症治療新知
- 作者 陳駿逸
- 點擊數:2192
非小細胞肺癌只有寡轉移患者的治療策略 兼述2020年ASCO最新相關研究
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是台灣發病率及致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大約有20%-50%會發生遠處轉移,最常見的遠端轉移部位為腦、骨、肝及腎上腺。非小細胞肺癌是當今世界範圍內發病率及致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遠處器官轉移是影響非小細胞肺癌預後的重要因素,也是目前非小細胞肺癌的診療難點與研究熱點。
出現遠處轉移常提示預後不可治癒,並且需要接受全身性治療、標靶(向)治療或荷爾蒙、免疫治療。
然而,出現遠處轉移也未必就一定是預後不良,例如大腸直腸癌合併肝轉移患者,如果能夠外科手術切除者,則治療療效較好。
有部分的癌症雖然會發生遠處轉移,但很特殊的是寡轉移,寡轉移指的是≤5個遠處轉移病灶,且通常無腦轉移。"寡轉移"的概念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Hellman與Weichselbaum兩位學者所共同提出。
而就生物行為而言,寡轉移狀態經常是一段腫瘤生物行為屬於侵襲性較溫和的時期,它存在于局限性原發灶與廣泛性轉移之間的過渡階段,轉移瘤數目有限並且所轉移的器官具有特異性。寡轉移可能出現在非小細胞肺癌、大腸直腸癌、乳(腺)癌、骨與軟組織肉瘤以及攝護腺癌。
而且“寡轉移”之來源是由於微轉移所致,腫瘤細胞已具有特定器官之特異性,但尚不具備全身播散的傾向。所謂"寡轉移",主要是強調局限性的腫瘤範圍,非常類似孤立性的遠處轉移,但又有所不同。我們常見的癌症轉移灶或遠處轉移臟器數目通常是多個病灶,並非僅局限於孤立性的遠處轉移。
寡轉移狀態的特性決定了局部治療的臨床意義,雖可能多器官轉移但穩定的癌症較為罕見,但也再次突顯寡轉移患者之治療時機至關重要。目前治療寡轉移狀態的關鍵是局部控制,同時需要兼顧預防遠處轉移、治療隱匿性轉移灶、治療寡轉移灶和全身治療結束後清除殘留癌灶四個方面。
非小細胞肺癌只有寡轉移的患者極為少見,因此,很難透過大規模之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對各種治療的效果進行比較。儘管回顧性研究證據存在局限性,但是現有資料已經充分說明在全身治療保障的前提條件下,積極的外科或放射治療可以改善患者預後。但在選擇進行手術寡轉移病灶時,謹慎地進行全身正子PET掃描、胸部店鳥斷層及腦部磁振造影是術前必需要做的。
而多專科團隊合作是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寡轉移是治療最重要的前提,透過不同專業背景的醫師,會找出一條讓患者最大獲益的治療道路。不斷摸索多專科團隊合作的研究,期待能找出一條讓患者最大獲益的治療道路也從未間歇。
全世界癌症醫學界最重要的學術研究發表的殿堂, 就是ASCO(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的年度大會, 2020年的ASCO年會有一篇關於非小細胞肺癌的寡轉移的重要研究SINDAS研究是報告。
關於SINDAS研究,是一項來自多中心、隨機、開放標籤的第3期臨床試驗,研究主要是觀察對過去都未接受過治療的EGFR突變陽性寡轉移之肺腺癌患者,寡轉移是 ≤5個轉移灶,在隨機分組前病患無腦轉移,在接受第一線EGFR 標靶藥物同時,分別搭配對所有病灶部位進行局部立體定向放療對以及只有單獨標靶治療兩組,探討其標靶聯合局部放療的療效和安全性。
該研究主要研究終點是無疾病惡化生存期(PFS),次要研究終點為整體生存期(OS)。
該研究共收錄了133例患者,68例接受聯合治療,65例接受標準TKI治療。
該研究結果顯示,中位追蹤時間共19.6個月,單純標靶藥物組的中位PFS為12.5個月,標靶聯合局部放療組的中位PFS達到20.2個月,標靶聯合局部放療可以明確地減少37.8%的病情惡化風險(HR 0.6188)。
整體生存期(OS)方面之比較,單純標靶藥物組的中位OS為17.4個月,標靶聯合局部放療組的中位OS為25.5個月,標靶聯合局部放療可以明確地減少31.8%的死亡風險(HR 0.6824;P < 0.001)。
副作用探討部分,兩組的不良事件相似,沒有人因治療導致第5級不良反應或死亡發生。嚴重等級不良反應包括肺炎(標靶聯合局部放療組與單純標靶藥物組分別是7.3% 與2.9%)和食道炎(標靶聯合局部放療組與單純標靶藥物組分別是4.4% 與3.0%)。
因此這項研究顯示,EGFR標靶聯合局部放療顯著改善只有寡轉移之腺癌患者的治療療效,但要注意肺炎相關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