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類:副作用管理與處置
- 作者 陳駿逸
- 點擊數:38
光生物調節療法(Photobiomodulation)可以防治癌症治療引起的副作用嗎? PART 6: 手足症候群、移植物抗宿主疾病(簡稱GVHD)與化療引起的週邊神經病變、放療引起的纖維化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接續光生物調節療法(Photobiomodulation)可以防治癌症治療引起的副作用嗎? PART 5
https://mycancerfree.com/totally-6/pbm5-photobiomodulation-t-2024-12-03/
掌蹠紅腫感覺(即手足症候群)的副作用
掌蹠紅腫感覺症 (PPE),也稱為手足症候群,是許多化療藥物和較新的分子標靶治療的副作用。手足症候群的特徵是手掌和/或腳底發紅、腫脹和疼痛,嚴重時可能會發展成明顯的水泡。它有時發生在皮膚的其他地方,例如膝蓋或肘部,但這種情況不太常見。引起即手足症候群最常見的藥物包括:doxorubicin、 cytarabine、 docetaxel、capecitabine、5-fluorouracil、sorafenib、sunitinib, regorafenib和其他針對血管生成的標靶藥物。 手足症候群通常在標靶治療的前 6 週內最為嚴重,而傳統化療藥物,這種手足症候群情況可能要到治療開始後 2-3 個月才會出現。其根本機制仍不清楚,有幾個因素可以解釋手掌和腳底 為何是手足症候群的好發處,例如:屬於快速細胞分裂、重力、特定的血管解剖結構、溫度梯度以及小汗腺中藥物濃度的增加。
手足症候群的處置,包括停藥和症狀治療,以緩解症狀、減輕水腫並防止重複感染。症狀管理包括傷口護理、止痛藥和/或局部使用不含酒精(抗發炎)的潤膚劑。
針對手足症候群,建議使用經皮膚的近紅外線(800-1100 nm)的LED/雷射裝置的光生物調節療法(Photobiomodulation,簡稱PBM)進行治療,功率密度(治療表面照射度)為10-150 mW/cm2,每個治療區域的使用總劑量為2 Einstein(810 nm 處的光子注量= 9 p.J/cm2),療程應每週重複2 至3次,持續至少2-4 週,臨床效益是最明顯的。
移植物抗宿主疾病(簡稱GVHD)
同種異體的周邊血移植或骨髓移植後發生的併發症之一是移植物抗宿主疾病 (GVHD)。這種副作用常伴隨皮膚、消化和口腔問題。
GVHD 的潛在機制是因為異種供體(移植物)的免疫細胞所引起的免疫反應,這些免疫細胞將移植受贈者(宿主)識別為外來者。當GVHD發生在移植後的前100天內,被定義為急性GVHD,而在這段時間之後,則被稱為慢性GVHD,可以持續數月至數年。
口腔問題多發生在慢性GVHD期間,其特徵是口腔黏膜出現白色和紅色變化,伴隨或不伴隨潰瘍,並可能併發口乾。此外,口腔扁平苔癬可以作為 GVHD 的單一表現出現,通常類似於典型的口腔扁平苔蘚,這是一種會影響口腔黏膜的發炎性疾病。口腔扁平苔癬的特徵是白色、花邊狀斑塊;組織發紅、腫脹;或開放性潰瘍。臨床症狀包括:疼痛、灼熱感、味覺減退、食慾不振以及某些極端情況下唾液會分泌不足。
在接受相同人類白血球抗原(HLA) 的兄弟姊妹的同種異體周邊血移植或骨髓移植的患者中,還是有20%–40% 的患者可能會出現急性GVHD,而在接受無關捐贈者的同種異體周邊血移植或骨髓移植的患者中,則超過50% 的患者可能會出現急性GVHD。而慢性 GVHD 的發生率為 30% 至 70%。
關於口腔 GVHD 的治療,良好的口腔衛生,適當地使用類固醇或其他免疫調節藥物的全身性或局部治療。然而,在某些情況下這似乎還不夠。
而PBM治療GVHD,使用使用經皮膚的近紅外線(800-1100 nm)的LED/雷射裝置的PBM進行治療,功率密度(治療表面照射度)為10-150 mW/cm2,每個治療區域的使用總劑量為2 Einstein(810 nm 處的光子注量= 9 p.J/cm2),療程應每週重複3 至4次,持續至少4-6 週,臨床效益是最明顯的。
化療引起的週邊神經病變
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CIPN)是化療常見副作用,化療後第一個月的發生率為 68%。化療引起的週邊神經病變主要造成之藥物有紫杉醇類、鉑類藥物、長春花生物鹼、thalidomide和Bortezomib。
症狀通常是對稱的和雙側的,包括感覺異常、麻木、灼痛、溫度覺喪失和腱反射喪失,通常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會出現在四肢的遠端,感覺神經元尤其受到影響,而運動神經元、自主神經元或中樞神經系統受累則很少見。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可能與背根神經節層級的血神經屏障的滲透性有關。
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會造成心理困擾、跌倒風險和睡眠品質不佳等合併症而損害患者的日常活動,導致生活品質的顯著下降。
發病機制是神經毒性化療藥物造成粒線體 DNA 損傷、穩定或破壞微管所造成。但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的確切病理機制目前仍不清楚。
使用抗憂鬱藥或止痛藥處理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成效有限。在嚴重的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情況下,需要延遲和/或減少化療藥物的劑量,如此會影響治療成績,目前並沒有廣泛可接受且高度實證的措施來預防或盡量減少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
關於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目前建議可以使用經皮膚之近紅外線(800-1100 nm) LED/雷射裝置的PBM進行治療,功率密度(治療表面照射度)為10-150 mW/cm2,總劑量為2 Einstein(810 nm 處的光子注量 =每個治療區域執行 9 p.J/cm2)。治療應每週重複3 至4 次,持續4 至6 週,臨床效益是最明顯的。
放療引起的纖維化
放射治療引起的頭頸癌患者之軟組織和淋巴併發症經常發生,超過 50% 的患者出現嚴重纖維化,放療引起的纖維化會對患者的生活品質產生不利的影響,包括頸部和咽部肌肉組織的黏膜和間質之纖維化、喉部淋巴水腫以及組織結構僵硬,而導致吞嚥功能受損,從而導致嚴重的身體症狀負擔和功能喪失。
放療引起的纖維化的程度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腫瘤部位、受影響的鄰近器官和放療的劑量。放療會產生 ROS 和氮物質 (NO),導致局部發炎,放射治療後急性發炎過程幾個月後,會演變成慢性發炎狀態和組織的重塑,可能持續多年,導致淋巴水腫、纖維化、疼痛、萎縮和器官功能障礙。目前放療引起的纖維化的治療主要是每天服用pentoxifylline/維生素 E,持續數年,效果其實是有限。所以迄今為止,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措施。
可以在放射治療期間每次治療前 30 至 120 分鐘使用經皮膚之近紅外線(800-1100 nm) LED/雷射裝置的PBM進行預防,總劑量為2 Einstein(810 nm 處的光子注量 =每個治療區域執行 9 p.J/cm2)
至於治療,使用經皮膚之近紅外線(800-1100 nm) LED/雷射裝置的PBM進行預防,,功率密度(治療表面照射度)為10-150 mW/cm2,總劑量為2 Einstein(810 nm 處的光子注量 =每個治療區域執行 9 p.J/cm2)。治療應每週重複3 至4 次,持續6 至8 週,臨床效益是最明顯的。
接下來還會陸續發文,闡述目前PBM用於癌症領域之臨床適應症及如何使用,敬請期待。
#光生物調節療法
#Photobiomodulation
#PBM
#光生物調節PBM
#癌症治療副作用
#急性口腔黏膜發炎
#口乾
#唾液分泌減少
#吞嚥困難
#乳癌
#急性放射性皮膚炎
#淋巴水腫
#頭頸癌患者
#味覺障礙
#牙關緊閉
#骨壞死
#聲音改變
#發聲構音障礙
#掌蹠紅腫感覺
#手足症候群
#移植物抗宿主疾病
#GVHD
#周邊血移植
#骨髓移植
#化療引起的週邊神經病變
#放療纖維化
#化療掉髮
#化學治療
#免疫治療
#CIK
#癌症細胞治療
#高禾醫院
#癌症中西醫整合陳駿逸醫師
#癌症中西醫整合治療
#cik細胞治療優點
#自動化微流體生物晶片
#癌症個人化益生菌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更多陳駿逸醫師的癌症衛教影片請連接//www.youtube.com/@mycancerfree">https://www.youtube.com/@mycancerfree>
更多腫瘤治療相關資訊 請連接"陳駿逸醫師 與你癌歸於好" https://mycancerfree.com
更多癌症病友需知 請連接"全方位癌症關懷協會" https://www.cancerinfotw.org/index.php
歡迎參與臉書社團:陳駿逸醫師的用心話聊俱樂部 www.facebook.com/groups/456281992960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