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類:免疫治療
- 作者 陳駿逸
- 點擊數:829
甚麼是癌症免疫治療以及目前有何新穎藥物??
PD-1免疫治癌新藥 嘉惠名人而一鳴驚人
美國前總統卡特,於2015年8月20日宣佈(當時他91歲的高齡)罹患惡性黑色素瘤並且已經有肝臟、腦部轉移,接受肝轉移病灶切除、腦轉移病灶放療,同時接受PD-1抑制劑Keytruda(Pembrolizumab)。這種疾病狀態過去5年存活率趨近於0。
同年12月6日,卡特進行磁振造影檢查,發現其之前的腦轉移病灶已經完全消失,也沒有發現新的腦轉移病灶。
經過此一事件,而使得甫上市不久的PD-1免疫治癌新藥一鳴驚人。
什麼是PD-1/PD-L1抑制劑?
PD-1,是程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death-1,PD-1),是T細胞表面的一個接受體,可以和其配體PD-L1配對結合,對人體的免疫反應給予“踩下刹車”的指令,所以右臂稱為免疫檢查點(immune checkpoint)。
一般說來,癌細胞正是透過讓此一免疫檢查點的表達失控,進而“刹住”身體的對癌細胞的免疫反應作用,從而進行免疫逃避。
所以如果能夠通過阻斷免疫檢查點,包括抑制PD-1/PD-L1,從而進行“鬆開刹車”,恢復機體自身的對抗腫瘤的免疫反應,從而幫助身體之免疫功能來清除體內癌細胞。這就是PD-1/PD-L1抑制劑的作用機轉。
截至到目前,作為全球藥物審查最嚴格的機構之一,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目前已經批准了4種PD-1/PD-L1抑制劑可以用於多種不同類型癌症的治療,下表簡要列出藥品核准的時間和適應症。
藥物名稱 | 作用機轉 | 美國FDA核准適應症 |
美國FDA 核准日期 |
Nivolumab (opdivo保疾伏 纳武单抗 |
抑制PD-1 | 不可切除或轉移性黑色素瘤ipilimumab治療後疾病進展 | 2014.12.02 |
不可切除或轉移性黑色素瘤第一線治療 | 2015.10.01 | ||
治療曾用含鉑化療後疾病進展的轉移性鱗狀非小細胞肺癌 | 2015.03.04 | ||
治療曾用含鉑化療後疾病進展的轉移性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 | 2015.10.09 | ||
晚期轉移性腎細胞癌第2線治療 | 2015.11.23 | ||
典型何杰金氏淋巴瘤第3線以上治療 | 2016.05.17 | ||
晚期頭頸癌第2線治療 | 2016.11.20 | ||
晚期膀胱癌第2線治療 | 2017.02.02 | ||
Pembrolizumab (keytruda吉舒達健痊得 派姆单抗 | 抑制PD-1 | 不可切除或轉移性黑色素瘤第2線治療 | 2014.09.4 |
不可切除或轉移性黑色素瘤第一線治療 | 2015.12.18 | ||
非小細胞肺癌第2線治療 | 2015.10.02 | ||
非小細胞肺癌第1線治療 | 2016.10.24 | ||
晚期頭頸癌第2線治療 | 2016.08.15 | ||
典型何杰金氏淋巴瘤第3線以上治療 | 2017.03.16 | ||
MSI-H/dMMR亞型的實體腫瘤 | 2017.05.23 | ||
Atezolizumab(Tecentiriq 癌自禦 阿特朱单抗) | 抑制PD-L1 | 非小細胞肺癌第2線治療 | 2016.05.18 |
晚期膀胱癌第2線治療 | 2017.03.06 | ||
Avelumab (Bavencio | 抑制PD-L1 | 轉移性Merkel細胞癌 | 2017.03.24 |
雖然PD-1/PD-L1抑制劑在癌症治療中大放異彩,倍受矚目,適應症目前不斷增加,為許多癌症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但應該要確切認識,目前,實際上大致只有約20%-40%的患者能夠從這一花費高昂的治療方法中獲得好處。
陳駿逸醫師目前擔任癌症中醫與西醫臨床治療醫師,著有”擊退癌疲憊 醫師該告訴你的癌後養生術”(康健出版)與那些子宮教我的事:婦癌迷思、臨床診療問題全解析(商周出版社),專職中西醫結合癌症治療與癌友關懷之公益活動,同時熱心致力於正確癌症照護資訊之推廣與傳遞,其所創建之台中市全方位癌症關懷協會(http://www.cancerinfotw.org ),乃是專業照護人員、社會賢達貢獻所學,所建構的癌症診療與照護資訊平臺。
此處文章乃是醫療照護資訊的整理,請勿引據文章內容自行採取醫療決定;如有臨床治療之需求,建議還是應該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協助。如有任何謬誤或建議,懇請不吝指教。
想要閱覽作者撰寫的更多癌症資訊,歡迎前往台中市全方位癌症關懷協會官網http://www.cancerinfotw.org/,並懇請各位能夠加入協會官方facebook粉絲團,將愛心關懷與知識的力量傳遞出去。加入粉絲團可以定期閱讀到官網精選文章、醫學教育影片,並且每個月都可以接到協會的電子報專題報導,讓癌症新知「不遺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