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類:免疫治療
- 作者 陳駿逸醫師
- 點擊數:1112
兩種相反思維的癌症治療 想法竟然出自同一個科學家
保羅.奧利克(Dr.Paul Ehrlich)(西元1892-1950年) 是德國免疫學家、血液學家,也是化學療法思維的奠基人之一。而且也因為他對免疫學的貢獻,於1908年與梅契尼科夫共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然而當今流行的癌症免疫治療,與縱橫癌症治療領域40餘年的化學治療,這兩種治療的思維差異度非常的大,一個是經過強化身體的免疫監視系統,驅動身體的免疫系統,來撲殺癌細胞;另外一個是藉由化學藥物來撲殺癌細胞達到控制癌症的目的。這兩種治療的思維可以說是南轅北轍,治療的戰略也完全不同,你或許很難想像到提出這兩種治療觀念的科學家,竟然是同一個人-保羅.奧利克(Dr.Paul Ehrlich)。
在我們談論時下最為流行的免疫治療法之時候,有必要把這段醫學歷史的軼事,拿來當作大家茶餘飯後的一個話題 。
根據微生物免疫學者保羅.奧利克博士於1900年左右對於化學療法(chemotherapy)的定義,就是用化學物質治療疾病。這種思維非常普遍發生於1860年代至1945年七十年間。
化學療法的傳奇故事首先要從除臭劑說起。
1834年,德國化學家Friedlib Ferdinand Runge從煤焦油中提煉出石碳酸,起初它被放在下水道、垃圾桶除臭。後來外科醫師Joseph Lister認為手術前,傷口須消毒乾淨,才能減少感染。他將浸過石碳酸水的布覆蓋在傷口上消毒。石碳酸的用途從除臭,變成清洗傷口。
但是,石碳酸水使用在傷口上非常疼痛、刺激,要用它殺菌,勢必提出讓人心服口服的理由。蘇格蘭外科醫師Alexander Ogston從傷口的膿裡挑出菌種培植,成功分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證明膿由細菌產生,因此要用化學藥劑殺菌。當時細菌學家的任務便是從千千萬萬的致病微生物中,找到和某種疾病相對應的細菌,彷彿大海撈針。
西元1891年Robert Koch率領研究團隊,創立普魯士傳染病研究所。他們根據細菌學說,解釋細菌的生長環境、生長方式、致病機制,並且找出和某種疾病相符的細菌,陸續發現結核病、霍亂、白喉等疾病的致病細菌。
而化學療法的思維竟然是始於一種染料。怎麼說呢?
Robert Koch的助手保羅.奧利克,是一個愛突發奇想的科學家,如果一種化學染料可以用來標定特定細菌,那為何不能找到一種能除掉細菌的化合物?
於是乎保羅.奧利克提出化學療法處理病菌的概念:每種細菌皆有單單針對病菌且無害的化合物可以處理,化合物一旦接合特定細菌後就會作用;而且只有給予化學藥物的劑量是足夠,就能一次滅絕所有細菌。
如果再生動地以鑰匙用來比喻,所有病菌都有相對應的一把鑰匙,鑰匙必需與病菌的鎖孔完全相符,並且數量要足夠,才能解決所有問題,徹底消滅細菌,立即見效。當抗生素概念確立後,剩下的就是找出對的鑰匙了。
西元1909年保羅.奧利克與秦佐八郎合作,發現編號606的含砷化合物,竟然對梅毒有效,隔年隨即上市販售。由於它能治療當時無法根絕、且遭道德責難的梅毒,於是乎將其取名為「Salvarsan」,意即為「救贖之藥」。
藥物開發成功後,保羅.奧利克受訪時相當的打趣表示,化學治療的成功不過就是七年的倒楣衰事,以及一瞬間的好運罷了,足見尋找與疾病相符的化合物的困難。不過,Salvarsan剛推出時,由於它的高毒性與劑量問題,屢次造成病患死亡,引起醫療糾紛與訴訟不斷。直到1912年推出更穩定的新Salvarsan,梅毒才真正成為「可治之症」,同時也引發性病是否納入公衛計畫的討論。
Salvarsan成為第一個治癒傳染病的化學藥物,雖然它帶來死傷,但因效果顯著,人們不得不使用它,而且還轉變大眾對梅毒的看法。
然而,身體的免疫系統擁有一種不可思議的能力,當它發現入侵的外來物,便可以區分敵我加以消滅入侵者。但是,癌細胞藉由累積的突變和改變基因的表現,形成了與其他正常的自體細胞不同的型態,在這種情況之下,免疫系統會有辦法像是消滅外來感染一樣消滅這些癌細胞 。
Paul Ehrlich認為確實是這樣。在1909年時,他就發表了這個想法: 「我們要感謝免疫系統,因為它的能力,腫瘤的發展通常是會被壓制住的。」
Ehrlich認為免疫系統限制了大部分腫瘤的生長已經是一件令人樂觀的事實,免疫細胞可以辨識腫瘤的這個發現,仍然引發了大家對腫瘤免疫學領域研究的熱誠,並鼓舞了免疫療法在未來癌症治療中的應用,成為一個非常有潛力的輔助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