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類:免疫治療
- 作者 陳駿逸醫師
- 點擊數:1361
癌細胞之突變的負荷數量和新抗原數量可以預測免疫治療的療效嗎?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之單株抗體是癌症免疫治療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像Ipilimumab這樣的藥物,能夠逆轉腫瘤引起的免疫抑制,誘導機體對腫瘤的持久的反應。然而從目前的治療情況來看,我們目前亟需區分出哪些患者能從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之治療中獲益,以及為什麼這些患者能對這類藥物產生反應。
眾所周知,癌細胞一邊複製一邊進行“免疫編輯”,這樣它們能夠進化出一種不易被免疫系統所識別的抗原,或者建立一套免疫抑制的腫瘤微環境。而“逃避免疫識別”和“製造一個腫瘤抑制性微環境”是有相關性的,譬如:於免疫抑制的微環境下,會啟動出一種慢性且沒有效用的T細胞,進而引發T細胞中的抑制性信號通路,進而表達免疫抑制性的檢查點蛋白CTLA-4和PD-1,從而抑制effector T細胞的功能。而對抗CTLA-4/PD-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之單株抗體卻能夠促進T細胞之抗腫瘤的功能。
所謂腫瘤抗原,它既可以是正常蛋白表達量被有所更改,也可以是蛋白本身就是異常而且帶有腫瘤特徵的。而體細胞的癌突變可以產生“非自身”的腫瘤特異性突變,也就是新抗原(neoantigen)。
進一步的研究也提示我們,含有突變量大的癌症則可能表達出新抗原的機率也較高,因而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之單株抗體其療效較好。確實,在惡性黑色素瘤中,突變的負荷數量和新抗原的數量也與患者對Ipilimumab的療效相關。
除了惡性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頭頸癌患者的突變數的負荷、新抗原數量則與對抗PD-1單株抗體的治療療效呈現高度相關。目前,腫瘤浸潤性免疫細胞的PD-L1表達已經可以作為PD-L1單株抗體的治療療效的預測指標。
Science雜誌2015年的研究,給110名惡性黑色素瘤患者用Ipilimumab之前,對這些患者的基因組進行了分析。研究者發現:突變的負荷數量與療效相關,突變的負荷數量是一個預測治療效果的更好的指標。那些由於錯義突變(missense point mutation)才能形成的新抗原,而插入/缺失、融合蛋白、轉錄後修飾等或許不能有效形成新抗原。
另外,腫瘤周糟的免疫環境也可能與療效相關,發現PD-L2的表達和免疫“細胞裂解”(cytolytic)基因特徵群與新抗原含量和對Ipilimumab的療效有關。有趣的是,CTLA-4也是治療反應的指征,CTLA-4和PD-L2會表達在腫瘤浸潤性免疫細胞中。
這些研究結果也印證了預先存在的T細胞和正在進行的T細胞抗腫瘤反應,也即在Ipilimumab治療前就存在於腫瘤微環境當中的免疫反應,與之後Ipilimumab的療效相關。因此,儘管突變的負荷數量和新抗原數量與療效相關,而腫瘤周遭的免疫環境,或許在這其中也有著了不容小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