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類:安寧與緩和療護
- 作者 台中市全方癌症關懷協會
- 點擊數:1652
安寧療護的起源與發展
Hopsice指的是安寧療護,歷史的意義由原本用來招待遠途跋涉前往朝聖的僧侶之場所,後來演變為收容經歷虐待甚至垂死邊緣的殉道者的地方,以及提供食物飲水給生病的窮人或小孩的救濟院。早期hospice設立之路線,通常沿著朝聖者經過的路途,後來也作為戰亂時期民眾避難的場所。
Hopsice的歷史發展最早源自於第四世紀拜占庭帝國時期,為基督徒用以歡迎旅客之建築與民間風俗,當時稱之為Xenodochia。到了羅馬帝國時期引用拉丁字hospes,意思為主人對陌生人慷慨好客,並且引申其義為親切服務的地方。Hopsice於中世紀以及十字軍東征時期廣為盛行,沿著麥加勝地之朝聖途徑尤其如此。其間,不只提供旅遊的人使用,也作為窮人、病患以及瀕死者的收留所。後來,由於宗教改革,Hopsice消失了將近四百年。
近代,收容所單獨被使用於照顧臨終人士者為1842年法國人 Mme Jeanne Garnier所開始。而愛爾蘭仁愛修女會創辦人Mary Aikenhead修女,於1879年在愛爾蘭都柏林設立 Our Lady’s Hospice,用以照顧貧苦無依的流浪漢以及等待死亡的窮人,他們認為死亡乃是人類靈魂通往聖地旅程的開始,於是將接待瀕死個人的場所取名為hospice。1905年仁愛修女會又在倫敦東區設立了St. Joseph’s Hospice,開始提供給不可治癒的末期病患使用。
當時,倫敦附近也開設了三家基督教的安養之家,其中之一就是St. Luke’s Home,此地為Dame Cicely Saunders女士1948年擔任7年志工護士學習的地方,依照Saunders女士的說法,在這個安養之家學習到很多關於症狀處理以及定時給予止痛治療的經驗,與病患溝通以及病家哀傷輔導。另外,她後來設立的St. Christopher’s Hospice安寧照顧院的早期構想也是深受到St. Luke’s Home 籌建者Howard Barret醫師的影響。Saunders女士原本是位護士,後來因為慢性腰痛改學社會工作,1948年在St. Luke’s Home擔任護士志工,學習照顧瀕死病患的方法;其間,由於她對癌症末期病患的關心與憐憫,以及與病患的良好關係,深深的感覺到醫師們對這類病患的愛心以及幫助是不足的,所以她繼續攻讀醫學,希望對於這類病患提供更好服務。畢業時她已經年屆四十歲了。1967年在倫敦市郊Sydenham市設立了St. Christopher’s Hospice安寧照顧院,成為第一座近代的安寧照顧醫院。另外,世界上第一所專門為照顧末期兒童設立的hospice取名為Helen’s House。
在美國,近代的安寧照顧則開始於1972年,目前美國安寧照顧的對象,除了癌症以外,還包括心臟病、愛滋病、失智症、神經系統疾病以及其他末期疾病。
目前安寧照顧照顧周全的教科書為Oxford Textbook of Palliative Medicine。
台灣第一個提供安寧服務的機構為天主教會於1982年設立於台南市的Miraculous Medal Hospice,該院專門用來接納難以治癒的病患。第二個為軍方醫院於1984年設立的829醫院,專門收治各軍醫院轉來的癌症末期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