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類:治療副作用護理
- 作者 陳駿逸醫師
- 點擊數:1597
生活方式、體重指數(BMI)是否也會影響化療引起之周邊神經病變的發生呢?
化療引起之周邊神經病變(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CIPN)是由化療藥物沉積周邊神經後而直接損傷周圍神經系統所導致的一種神經毒性副作用。目前,尚無有效的方法來預防或治療,但卻帶給患者許多生活上與工作上、醫療上的不利影響。
首先在治療過程中,癌症患者往往由於化療引起之周邊神經病變的問題可能會減少化療藥物劑量,因此中止了可能治癒或是控制腫瘤的化療方案,甚至因而被迫改變治療方案。
對大多數化療引起之周邊神經病變的患者來說,剛開始的治療就是停用導致周邊神經病變的藥物,之後神經病變大多可能會改善或緩解。
但是,有時候化療很可能是一種延長該名患者生命的重要治療手段,因此在治療療程中停用化療藥物常常顯得異常困難。而且,臨床上患者可能會因為擔心因此失去了原有治療腫瘤的有效方法,而不向醫生陳述或報告其所發生的神經毒性症狀,甚至選擇默默地忍受周邊神經病變的症狀,天真地以為待抗癌成功後不久必能消失。
然而,實際上的困境,無論是化療引起之周邊神經病變的預防性治療,還是化療引起之周邊神經病變發生後的症狀治療,均未顯示出目前的醫療處置有明確的療效。因為目前尚無具有充分支持證據的醫療方法或藥物來治療患者的化療引起之周邊神經病變,因此,目前最好的治療方法仍然是針對化療引起之周邊神經病變的症狀處置。
因此,了解化療引起之周邊神經病變的高危險因子,避免應用或減少可能會導致化療引起之周邊神經病變的藥物;試圖幫助病患找出無害且實用的預防和治療化療引起之周邊神經病變之有效方法和藥物。
另外,在確保化療一定療效的同時,最大程度的減少化療引起之周邊神經病變的不良反應,進而提高癌友的生活品質,已然成為亟待關注的化療相關副作用。
而生活方式、體重指數(BMI)是否也會影響化療引起之周邊神經病變的發生呢?
一項名為Pathways的研究,再探討乳癌女性的體重指數與生活方式,對其接受紫杉醇類化療引起之周邊神經病變的發生,有何影響?
該項研究是一個由西元2006至2013年間,於加州北部Kaiser Permanente進行的關於侵襲性乳癌女性的前瞻性的臨床試驗,討論了體重指數(BMI)、生活方式因素和其接受紫杉醇類化療引起之周邊神經病變的發生之間的關係。
共收錄了接受紫杉醇類化療的1608名女性乳癌患者中,評估了受試前和6個月後的體重指數(BMI)(正常:<25 kg/m2,過重:25-30kg/m2,肥胖:≥30 kg/m2),水果/蔬菜攝入量(低:<35 次/周,高:≥35次/周),中、高強度的體能活動(PA)時間(低:<2.5 小時/周,中:2.5-5小時/周,高:>5小時/周),有否添加抗氧化劑(不使用、化療期間中止、繼續使用、化療期間開始使用),和其他特徵。
受試前,有33%患者為肥胖,58%患者屬於低水果/蔬菜攝入量,31%患者屬於低體能活動(PA)時間,10%患者彙報其於治療期間有抗氧化劑使用。
多變數分析中,6個月和24個月的化療引起之周邊神經病變惡化,發現較少發生于高體能活動(PA)時間的患者。在24個月時,發現較多化療引起之周邊神經病變的情形出現于肥胖患者,風險高出1.5倍。與不使用抗氧化劑患者相比,治療期間開始使用或中止抗氧化劑患者更傾向于出現化療引起之周邊神經病變。
所以該項研究告訴我們,接受紫杉醇類化療的乳癌患者中,化療期間肥胖、低體能活動和抗氧化劑的使用變化,與日後發生嚴重及持續的化療引起之周邊神經病變有高度相關性。
作者簡介
陳駿逸醫師目前擔任癌症中醫與西醫臨床治療醫師,著有”擊退癌疲憊 醫師該告訴你的癌後養生術”(康健出版),專職中西醫結合癌症治療與癌友關懷之公益活動,同時熱心致力於正確癌症照護資訊之推廣與傳遞,其所創建之台中市全方位癌症關懷協會(www.cancerinfotw.org),乃是專業照護人員、社會賢達貢獻所學,所建構的癌症診療與照護資訊平台。
此處文章乃是醫療照護資訊的整理,請勿引據文章內容自行採取醫療決定;如有臨床治療之需求,建議還是應該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協助。如有任何謬誤或建議,懇請不吝指教。
需要閱覽作者撰寫的更多相關癌症資訊,歡迎前往陳駿逸醫師官網”話聊俱樂部”(cancerfree.medicalmap.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