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站內搜尋

光生物調節療法(Photobiomodulation,簡稱PBM)治療化療引起的週邊神經病變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CIPN)是化療常見副作用,化療後第一個月的發生率為 68%。化療引起的週邊神經病變主要造成之藥物有紫杉醇類、鉑類藥物、長春花生物鹼、thalidomide和Bortezomib。

通常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會出現在四肢的遠端,症狀通常是對稱的和雙側的,包括感覺異常、麻木、灼痛、溫度覺喪失和腱反射喪失,感覺神經元尤其受到影響,而運動神經元、自主神經元或中樞神經系統受累則很少見。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可能與背根神經節層級的血神經屏障的滲透性有關。

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會造成心理困擾、跌倒風險和睡眠品質不佳等合併症而損害患者的日常活動,導致生活品質的顯著下降。

發病機制是神經毒性化療藥物造成粒線體 DNA 損傷、穩定或破壞微管所造成。但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的確切病理機制目前仍不清楚。

使用抗憂鬱藥或止痛藥處理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成效有限。在嚴重的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情況下,需要延遲和/或減少化療藥物的劑量,如此會影響治療成績,目前並沒有廣泛可接受且高度實證的措施來預防或盡量減少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

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會影響 68%患者接受化療。目前的治療策略是基於藥物之副作用症狀進行處置,但治療效果很有限。主要處置藥物包括神經性止痛藥(例如鴉片類藥物、三環抗憂鬱劑、抗驚厥藥、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和非類固醇抗炎藥)、影響離子通道的物質(pregabalin和carbamazepine)和營養補充品。偏向實驗性質的治療方案包括抗氧化劑(例如,α-硫辛酸、穀胱甘肽和維生素E)和神經保護劑(銀杏葉、麩醯胺酸)、補充鈣/鎂。但還是以減少化療藥物的治療劑量或停止化療被認為是目前治療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最有效的方法,但隨之而來的是化療療效是否會打折,接踵而至的癌症失控。

光生物調節療法 (PBM), 或稱為低強度雷射療法,是由 Endre Mester 於 1967 年發現。 PBM主要是應用雷射二極體或發光二極體產生的可見光和/或(近)紅外光來刺激組織修復並減少發炎和神經性疼痛。光生物調節療法(PBM)是癌症患者副作用症狀進行處置與支持治療的新興治療工具。,對於癌症治療副作用之口腔黏膜炎和放射性皮膚炎,有一定的成效。

PBM 在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的處置是有有幫助的,且回溯性研究分析發現,PBM治療可能是針對這種化療之嚴重不良反應的有效且非侵入性的策略。透過減少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患者這方面的不適會有所改善,從而提高生活品質,並且更好地、更容易完成治療的方案,從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關於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目前建議可以使用經皮膚之近紅外線(800-1100 nm) LED/雷射裝置的PBM進行治療,功率密度(治療表面照射度)為10-150 mW/cm2,總劑量為2 Einstein(810 nm 處的光子注量 =每個治療區域執行 9 p.J/cm2)。治療應每週重複3 至4 次,持續4 至6 週,臨床效益是最明顯的。

另外一項名為NEUROLASER 的臨床試驗,是一項隨機性、安慰劑對照試驗,探討使用光生物調節療法預防化療引起周邊神經病變的有效性,該項研究成果已經發布於2022年的醫學期刊Support Care Cancer。

收錄了 32 名接受化療的比利時之乳癌患者中進行該項研究。乳癌患者先接受epirubicin (100 mg/m2) 和癌德星(600 mg/m2) 的治療方案,每3 週一次,共四個療程;然後每3 週給予歐洲紫杉醇(100 mg/ m2) 或每週給予太平洋紫杉醇 (80 mg/m2),不論是否與卡鉑併用(AUC 為 5 mg/ml)。

患者在化療期間隨機接受 PBM 實驗組) 或安慰劑治療 (對照組)。採用改良的總神經病變評分(mTNS)、六分鐘步行測試(6MWT)、數位疼痛評估量表(NRS)和癌症治療/婦科腫瘤組紫杉烷功能評估(FACT/GOG-Taxane)來評估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之嚴重程度和患者的生活品質。在第一次化療期間、化療開始後 6 週、最後一次化療期間以及化療結束後 3 週(追蹤)評估各項指標。

PBM 組的患者在歐洲紫杉醇或太平洋紫杉醇治療期間,每週接受兩次 PBM(療程為12-18 週,取決於化療方案)。由訓練有素的操作員提供 PBM的治療。PBM治療儀器有兩種雷射二極體,可以提供不同的波長(905 和 808 nm)、峰值功率(25 W 和 1.1 W)以及發射模式(脈衝和連續)。兩束雷射會以重合的傳播軸同時同步工作。使用的功率密度為 0.168 W/cm2,fluence為 4 J/cm2。在患者的雙側上肢(內側神經、尺神經和橈神經)、背部(L4-S1)和下肢(坐骨神經、足底和足背表面)給予PBM治療。束斑尺寸(beam spot size)的範圍為 3 至 19.625 cm2,視治療區域而定。所有患者,無論其治療組如何,在治療期間都佩戴安全眼鏡以防止眼睛損傷。

此試驗的主要終點是兩組之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周邊神經病變評分的差異。在對照組和 PBM 組中觀察到神經病變評分都會隨著化療療程的進行,而有顯著的增加 (Ps<0.001)。PBM 組會比起對照組在化療和追蹤結束時,具有更低的神經病變評分,儘管不顯著,但分析上顯示出有這個趨勢。

身體健康、情緒健康和功能健康分的問卷量表分析上,對照組和 PBM 組之間顯示出有顯著的差異,且與感覺周圍神經病變症狀(NTX1、NTX2、NTX4、NTX9)相關的問題上,對照組的嚴重程度確實會隨著化療療程的進行,而有顯著地增加,而PBM 組則大多保持不變。

在治療前、化療開始後 6 週以及治療結束時,觀察到兩組之間的有氧能力和耐力分析上,並沒有顯著的差異。然而,在追蹤期間,PBM 組的氧能力和耐力評分,則顯著較高。

目前NEUROLASER 的試驗結果表明,PBM 可以預防乳癌患者產生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的副作用。與對照組相比,PBM 組的周邊神經病變評分有較少的趨勢。隨著時化療療程的進行,與對照組相比,PBM 組的患者會有更好的生活品質。此外,對照組會有較多的比例會感受到手部麻木、腳部麻木、腳部不適、手部不適的症狀及感覺困難等症狀惡化,而 PBM 組則較少。

追蹤期間, PBM 組患者的有氧能力和耐力,會明顯優於對照組。此外,與對照組相比,PBM 組觀察到有較低的疼痛評分。這些結果暗示PBM 似乎可以加快乳癌患者化療引起之副作用的恢復。

另外一項隨機對照試驗是針對 68 名自述有周邊神經病變、且曾接受過紫杉醇或鉑類化療病史的患者,進行了每週 3 週一次的PBM(800–970 nm 和 6.75–12 W),當治療 6 週時,觀察到周邊神經病變評分會顯著減少,而對照組之周邊神經病變評分則保持不變。

另一項前瞻性研究也發現,針對17 名接受oxaliplatin化療的胃腸道癌症患者,也顯示出相似的結果。每週3次PBM 治療(780 nm、80 mW 和48 J/cm2)持續4 週後,其疼痛品質評估量表、化療引起的神經毒性問卷、定神經毒性量表、觸摸檢測閾值和冷觸發疼痛戒斷潛伏期,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的症狀,均觀察到有顯著的改善。也有研究發現,PBM對於oxaliplatin化療給藥所引起的機械性和冷性異常疼痛,也可以有效減輕。

PBM這種療法雖然有促進傷口修復的性質。但癌症患者給予 PBM,可以說是相當安全的。發表於2023年的Lasers Med Sci期刊上之研究,PBM也可以治療順鉑誘發的週邊神經病變,主要節由PBM可以降低細胞凋亡、粒線體電位的改變和乳酸脫氫酶活性。甚至有部分研究支持,在治療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方面,PBM治療比起神經管道阻斷劑gabapentin更安全、更為有效。

.

PBM不只是可以用於治療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目前已經發表的研究數據,對於接受放射治療、化療、免疫療法、荷爾蒙療法或標靶治療的患者,PBM 本身可以做為這些抗癌治療副作用的照護。

 

 

20241210 1

#化療副作用

#周邊神經病變

#光生物調節療法

#癌症

#Photobiomodulation

#PBM

#oxaliplatin

#紫杉醇手麻腳麻

#NEUROLASER

#放射治療副作用

#免疫療法副作用

#標靶療法副作用

#化學治療

#免疫治療

#CIK

#癌症細胞治療

#高禾醫院陳駿逸醫師

#衛福部台中醫院

#癌症中西醫整合陳駿逸醫師

#癌症中西醫整合治療

#cik細胞治療優點

#自動化微流體生物晶片

#癌症個人化益生菌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更多陳駿逸醫師的癌症衛教影片請連接//www.youtube.com/@mycancerfree">https://www.youtube.com/@mycancerfree>

更多腫瘤治療相關資訊 請連接"陳駿逸醫師 與你癌歸於好" https://mycancerfree.com

更多癌症病友需知 請連接"全方位癌症關懷協會" https://www.cancerinfotw.org/index.php

歡迎參與臉書社團:陳駿逸醫師的用心話聊俱樂部 www.facebook.com/groups/456281992960876/

陳駿逸醫師醫療門診服務時段

https://mycancerfree.com/contact/

全方位電子報

我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