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類:陳駿逸醫師的話聊俱樂部
- 作者 陳駿逸
- 點擊數:577
深黯癌性 知癌而後防癌 事半功倍
文:癌症新觀點/話聊俱樂部 陳駿逸醫師
如果你有機會問那些再做化療、放療、免疫、標靶藥物治療的癌症患者。他們許多人都會告訴你,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如果他們可以時光倒轉,可以知道如何預防癌症,他們絕對會選擇要預防,因為治療癌症問題多多。
談如何預防癌症之前?
讓我們先了解癌症形成的必要元素之一,就是基因突變。當然人有失手 馬有失蹄,連”仙人打鼓有時錯,腳步踏錯誰人無”,基因在執行任務時候,難免會出錯,但是身體自己有一套調控機制可以盡量來修正這一類的失誤。
但是如果有有些外來的事件,也就是致癌物質不斷入侵體內,反覆造成體內的慢性發炎,不斷地挑戰細胞的保護調控機制,終有一天,會有可能讓基因的序列失去原本正常排列,產生致癌性的突變。
大家都聽過“病從口入”,與普痛疾病的預防一樣,所以預防癌症的第一步,預防致癌物質入侵體內,絕對是防癌最重要的起手勢。
在醫學上,我們會將致癌物質,根據性質分成生物性致癌物質、化學性致癌物質、物理性致癌物質這3大類。
而生物性致癌物質又可以歸類為細菌、病毒、寄生蟲、黴菌感染4個部分。
幽門桿菌或稱為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細菌,一旦感染進駐人體後,就會「陪伴」宿主一生一世。它們經常會引起胃黏膜輕微的慢性發炎,甚至導致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更可怕的是,他們更是胃癌的元凶,所以有慢性胃發炎、胃十二指腸潰瘍時候,如果合併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一定要積極治療,免得日後留下禍患造成胃癌。
而病毒性致癌物質,像是B型/C型肝炎病毒感染造成的慢性肝炎,這樣會引起肝癌風險增加。
像是淡水魚生魚片上有時候會有中華肝吸蟲的寄生蟲,不慎吃下了,會造成膽囊慢性發炎,就有可能造成膽囊癌風險增加。中華肝吸蟲介紹(學名:Clonorchis sinensis),又稱華支睪吸蟲,是一種可寄生在人類膽管和膽囊的吸蟲,以膽汁為食,主要分布在亞洲淡水水域,全世界估計有3000多萬人受到感染,且多為東亞和東南亞的河川地區居民,患者可能有黃疸、腹瀉、或其他肝膽病變。
慢性感染會增加得到膽管上皮細胞癌的機率。因而使病患體重下降、胃痛、腹部出現腫塊、黃疸和腹水。目前,沒有人知道慢性病患為何會患上膽管上皮細胞癌。香港的一個臨床研究顯示,那些患上膽管上皮細胞癌的人,67%的人都同時患上中華肝吸蟲的病。這些人的存活率也不高,保守估計為6.5個月。
生魚片向來是亞洲飲食文化的重要一景。依照魚種,生魚片可簡單分為以吳郭魚、草魚為主的淡水魚生魚片;以及常見鮭魚、旗魚、鮪魚等海水魚生魚片。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資料,草魚、鰱魚、鯉魚、鯽魚、吳郭魚、羅漢魚、淡水蝦等淡水魚蝦,容易被一種名為「中華肝吸蟲」(Clonorchis sinensis)的寄生蟲當成第二宿主,而當人類生食遭肝吸蟲寄生的魚肉,就可能讓蟲卵在人體內孵化,寄生於肝臟、膽管,成為最終宿主。
肝吸蟲的壽命可達20至25年,長期居住人體腹腔中,恐致人體膽道發炎、纖維化、產生膽結石。嚴重甚至可能造成細胞病變,引發膽管癌。
而發黴的花生、玉米會滋生黃麴毒素,長期食用會造成肝癌罹患風險增加。
而常見的化學性致癌物質就是菸、酒、檳。
你或許很難想像香菸發明之前,肺癌是一種罕見疾病。當抽菸或被迫吸入二手菸,有害致癌物質就會大舉入侵體內,目前研究已經證實老煙槍會造成小細胞肺癌、胰臟癌,這兩大癌王的5年存活率不到5%。
此外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胃癌、膀胱癌的風險,也會因為抽菸而風險增加。而酗酒更是會讓體內毒素增加,造成乳癌、食道癌、肝癌風險增加。
最近美國的研究發現,人均吸菸量這些年來明顯下降,也造成美國肺癌死亡率明顯下降。抽菸更早已經是萬病之首,還會造成中風、心肌梗塞、慢性肺阻塞性疾病風險增加。
檳榔果含有『檳榔素』,研究結果顯示具有致癌性,至於配料、荖花、荖藤、石灰也都含有致癌性的化學物質,這些都會使口腔黏膜的表皮細胞被破壞,導致表皮細胞發生變異現象,進而造成口腔癌。嚼食檳榔的特殊習慣讓台灣口腔癌的問題日益嚴重,而且罹病年齡層也是逐漸下降,成為台灣22到44歲男性最容易罹患的癌症。根據研究,只有嚼檳榔壞習慣的人罹患口腔率增加28倍;吃檳榔又吸菸,則罹患口腔癌的機率又增加為89倍;而菸、酒、檳榔通通都有的,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會則較常人高出123倍。所以,戒菸、飲酒、拒吃檳榔,都是簡單又有效的防癌手法。
而常見的物理性致癌物質就是輻射線。輻射線暴露過多,很容易破壞細胞內的DNA,造成基因大幅度的突變。車諾比爾電廠附近的居民罹患血癌、淋巴癌、甲狀腺癌的機率會大幅增加。
另外,一個被忽視的物理性致癌物質就是熱湯、熱飲。我們習慣說的“趁熱喝湯”、“多喝熱開水”的觀念,其實是有待商榷的。飲用超過65度的熱飲、熱湯,罹患食道癌的風險會提高3倍。
確認自己是否為好發癌症的高危險族群,也是防癌重要的撇步。
2013年,主演黑魔女的美國女影星安潔莉娜‧裘莉做了一個舉世譁然的行為,她進行了預防性雙側乳房切除手術與卵巢和輸卵管摘除手術。
她也在公眾面前講述自己爲何為了要預防癌症,而接受切除乳房卵巢的緣由。她的母親在56歲時死於乳癌,外祖母和一個姨母、叔叔也因為癌症奪走了生命。
安潔莉娜‧裘莉在她39歲那一年接受了醫生的建議進行「遺傳癌症基因檢測」,檢測發現裘莉患乳腺癌的風險高達87%,患卵巢癌的風險爲50%。所以裘莉先後進行雙側乳房切除手術,卵巢和輸卵管摘除手術。
之前有提到人體的基因是遺傳特徵的基本單位,當先天就遺傳到了癌症體質,自然而然基因突變較其他人的機率是大增的、隨後如果也有免疫逃逸現象,當然罹癌風險特別高。
目前,乳癌、卵巢癌、子宮癌、胰臟癌、攝護腺癌等都有5-10%的機會,他們罹患癌症的因素是因為本身先天就帶有罹癌體質。
大腸直腸癌連續多年位居國人癌症好發率的第一名,醫界普遍認為「多肉少蔬果」的飲食型態是禍首之一。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將紅肉列為2A級的「可能致癌物質」,認為紅肉可能是造成全球大腸直腸癌、胰臟癌和攝護腺癌人口攀升的諸多風險因子之一。紅肉指的是哺乳動物的肉品,常見的牛、羊、豬等肉品均是,這些肉品裡的血紅素中含蛋白質鐵的成分較多,顏色看起來比較紅而被稱為紅肉。
紅肉吃太多,容易在體內形成致癌物,體內自由基也跟著變多,並且糾眾攻擊正常細胞,引發發炎反應,提高罹癌的風險。另外比起白肉,紅肉含有較大量的兩種特殊胺基酸,即為「苯丙胺酸」及「肌胺酸」,研究發現這兩種氨基酸經過150℃的高溫烹調後,會產生致癌物質「異環胺」,不僅會導致大腸癌,也會提高女性乳癌的風險。
另外有些職業的關係會造成癌症風險增加。像是長期接觸苯的印刷業或是、X射線的行業,罹患淋巴瘤及白血病的風險比較高。在18世紀的歐洲,有一種很常見的疾病叫「煙囪清掃工人癌」。當時的煙囪設計相對來說比較狹窄,能爬進去清掃的只有4-7歲的小孩體型比較適合擔任這份職業,所以煙囪上布滿的煤焦油,會對這群發育未完全的小孩子,他們陰囊的皮膚經常遭到煤焦油的慢性刺激後,造成陰囊皮膚付的細胞出現癌化,造成煙囪清掃工人易罹患睪丸癌的原因。
常見的職業癌如下:
1、職業性肺癌常發生於石棉、砷加工、鎘、煤焦油等相關工業。
2、職業性鼻咽癌常發生於接觸甲醛、異丙醇、石棉粉、芥子氣等行業以及製革業。
3、職業性淋巴瘤及白血病常發生於接觸苯(如印刷業)、氯乙烯、X射線等行業。
4、職業性皮膚癌症常發生於接觸砷礦、砷殺蟲劑和化工的工人;接觸煤煙和煤焦油的爐工、瀝青工和樹脂工;接觸X線和放射線的醫務人員和科學工作者。
5、職業性肺和支氣管癌症也常發生於接觸砷和煤焦油的工種;還可發生於接觸化學溶劑和有機化學品的生產者和噴漆工;鉻和鎳化合物的生產者和焊接工;石棉礦開採和加工的礦工和工人,接觸石棉的人發生胸膜間皮瘤遠遠高於不接觸者。
6、職業性膀胱癌症常發生在生產染料和顏料的工人;接觸橡膠輪胎的生產者和橡膠工人;接觸煤焦油和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的煤氣工人、鋁製品工人。
7、職業性肝癌,常發生於接觸砷、氯乙烯的工作。
天天5蔬果癌症遠離我
根據衛福部歷年來的營養調查結果發現,目前國人不分年齡性別,高達80%的民眾,蔬菜、水果都吃不夠。2002年,知名醫學雜誌「刺胳針」有一篇研究指出,在歸納26國家相關研究後發現,成人每天至少要攝取600克的蔬菜水果,換算為蔬果的份數就相當於5份的蔬果。而所謂「天天5蔬果」並不是指每天要吃5種的蔬菜水果,也不是要吃到5種不同顏色的蔬果,重要的是必須吃到足夠的份量。「天天5蔬果」是每天至少要吃3份蔬菜與2份水果,共5份的蔬菜水果。
我們常說 You Are What You Eat。如果能多吃蔬果的話,以美國為例,從1991年開始就開始推動”天天5蔬果 ” 的運動,鼓勵民眾每天吃5份新鮮蔬菜水果,實施五年後,使癌症發生率每年下降0.7%,死亡率也降低了0.5%,成效不可忽視喔。至於抗癌食物中,絕對沒有超級巨星,猛吃一項食物,應該是至少每天要5個蔬果的超級天團,才夠power。
餅乾、糖果、泡麵、飲料等「超級加工食品」,裡面的砂糖、鹽、油、食品添加物含量過多且又過度包裝, 「「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中所含的營養素、食物纖維、維生素相當的少,且大多會與食品包裝材料直接接觸,長期過量食用,可能會攝取過量的致癌物以及環境賀爾蒙。最近證實食用過量的「超級加工食品」,會有較高的罹癌風險!
加工肉品指的是以煙燻、鹽漬或加入防腐劑或化學物質處理過的肉製品,例如培根、香腸、火腿等皆是,也就是鹽漬、醃漬、發酵、煙燻,或者其他方式增進風味與增加保存期限的肉品,舉例:煙燻香腸、培根、火腿等等。因為在加工過程中加入了化學物質、防腐劑或為肉品添色的成分,例如硝酸鹽或亞硝酸,恐導致產生致癌物質。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的研究證實,食用過多加工肉品會造成大腸癌、胃癌的風險增加。
另外,節制飲食量、不要暴飲暴食之限制熱量的飲食方案,減少食物攝入但卻不會因此引起營養不良。限制熱量有助於減少細胞損傷的壓力,並且可以幫助基因受損時候的修護機制的啟動。
當體內基因發生突變,會導致細胞運作出錯,如果又無法及時修正,一錯再錯”,就有可能出現異常的細胞,此時體內的免疫督察系統,如果可以經由熱量限制、運動、體重控制及保持心情愉快,強化來免疫系統,免疫系統就不會再漠視癌細胞的存在,恢復原來的功能,這時候就能揪出這群叛變的害群之馬,讓癌細胞無所遁形。
癌症發生的自然病史中,第一階段是疾病感受期,這時候加強了解自己的致癌體質,透過遠離致癌物、健康飲食及健康活動,在生活中積極增進身心健全,製造體內不容易癌細胞孳生的環境。
體能運動 萬病的最佳良藥之一
「竹從葉上枯,人從腳上老,天天千步走, 藥舖不用找!」。麵龜族,長時間的體能活動不足如久坐於電腦或電視前,會增加罹癌的風險。少坐多走動或任何一種形式的體能運動都能降低罹癌風險。研究顯示,規律的體能運活動能夠幫助維持荷爾蒙量的平衡,一旦體內某些荷爾蒙含量過高時,會增加罹癌風險。另外運動還會增加血清素的含量,讓我們可以減少憂鬱的情形。
專家建議,一週要從事150分鐘的中度的有氧體能運動,例如健走、游泳、騎腳踏車等,或者是每周從事75分鐘的劇烈活動,例如有氧舞蹈、跑步或球類比賽。另外搭配重力訓練更是幫助肌肉功能改善,增加免疫抗癌的能力。日本知名建築大師安藤忠雄曾經罹患癌症,手術後主治醫師建議,安藤忠雄開始以一日一萬步為目標,每天徒步行走到自己的辦公室上班,也是因為這樣大量的有氧運動,從病發至今10年,都沒有癌症復發跡象。
根據美國醫學雜誌JAMA 在2016年5月 所發表的最新文章,針對144萬歐美人士進行的長達15年的研究,發現運動可以降低13種癌症的風險,其中以食道癌的風險降低42%最多,肺癌、肝癌 、口腔癌、 子宮癌、白血病等,也可以因為積極運動減少其他慢性病的風險,而且以國人十大癌症死亡率的排名來看,高達8種常見癌症的風險,可以藉由運動來減少。
萬病胖為因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 也曾經做了一項研究,大約有1/4的癌症跟體重過重/肥胖,營養不良,或者是不運動是有關係的!
美國癌症研究所(AICR)建議從孩童時期就應該留意體重管理,直至成年期,進入成年期後更應該維持身體質量指數(BMI)在18.5 – 24.9)而且應該盡量朝BMI 18.5的目標努力,而且男性腰圍應維持低於90公分,女性則低於80公分。
所以我們常用BMI作為衡量肥胖程度的指標,其計算公式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BMI過高表示身體會產生過多的體脂肪,進而釋放過量的胰島素、雌激素及其他能刺激癌細胞生長的荷爾蒙,誘發身體的發炎反應,製造體內容易罹癌的環境。
剛才提到的限制熱量的飲食方案,可以避免攝取多餘的熱量,維持健康的體重。研究發現,速食及西式飲食、升糖指數高的食物是造成體重增加、體重過重及肥胖的原因,而肥胖與13種癌症,例如甲狀腺癌、攝護腺癌、乳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大腸癌、肝癌、腎臟癌、胃癌及胰臟癌發生風險有關。
對於癌友,肥胖也步是件好事。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報告指出,肥胖會使卵巢癌更加致命。 與具有理想體重的女性相比,患有晚期卵巢癌的肥胖女性的複發時間更短,總生存時間更短,這並不是因為肥胖的人經常會遇到其他醫療問題。
笑哈哈 提升抗癌免疫力
人體內有一種特殊的免疫細胞,自然殺手細胞,簡稱NK細胞,這種免疫細胞對癌細胞有驚人的攻擊力,他們有如騎著摩托車的巡邏警員,能夠迅速發現體內癌細胞的蹤跡,並予以破壞。既然體內有這麼強大的抗癌幫手,要如何才能提高NK細胞的活性呢?其實只要大笑、多笑,保持愉悅的心情,就能提高NK細胞的活性。
別輕忽身體給你的小警告
細胞“由正轉癌”,引發癌症前期,之後癌細胞不但會由一個生2個,2個變4 個,4個變8個,繁衍出大量的”癌子癌孫”,往侵犯性癌症,轉移性癌症進展。
面對癌症就是要提高警覺,很多癌症初期並無明顯症狀,因為種種關係,例如肝癌1立方公分腫瘤就有10億個癌細胞,可是無聲無息地存在體內,很難察覺。再加上很多癌症症狀多屬於非特異性的,更容易被忽略。
有10大易被國人輕忽的癌症症狀,提醒民眾注意,包括身體長莫名腫塊;長期咳嗽、講話突然有氣無聲,即要懷疑肺部是否長腫瘤壓迫到神經。另大小便習慣改變,上完廁所又想再上,可能是腸癌作崇;無法解釋的疼痛;長期喉嚨疼痛;無理由體重減輕;吞嚥困難;異常出血;痣的改變,都要小心。
權威醫學網站《Webmed》介紹了幾種癌症常見的症狀,時時注意自己是否有這些症狀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1.腹脹
持續的腹脹可能是癌症的徵兆,包括乳癌、大腸結腸癌、胃癌、卵巢癌、胰臟癌或子宮內膜。
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NYU Langone Medical Center)的腫瘤科醫師馬林.梅爾(Marleen Meyers)博士說:「如果你腹部在數個月內脹大,而且,一段時間過去了,仍然沒有好轉。同時,又伴隨著體重減輕或出血,請去看醫生。」
持續的腹脹可能是癌症的徵兆,包括乳癌、大腸結腸癌、胃癌、卵巢癌、胰腺癌或子宮內膜癌。醫師會幫您安排骨盆腔檢查以及血液檢查、照射乳房X光、大腸鏡檢查、斷層掃描或超聲波檢查,以尋找問題的原因。
2.非經期出血
非經期的出血,不代表一定是癌症。但是醫師可能會做超音波檢查。以排除子宮內膜癌的可能。而如果更年期後的出血,更是一個應該要提早注意的徵兆。
3.皮膚變化
痣或其他老人斑的大小、形狀或顏色的突然改變,有可能是皮膚癌的常見徵兆。最好前去拜訪您的皮膚科醫師,讓他們進行評估。
4.血尿與血便
血便通常來自痔瘡,但也可能是大腸癌的症狀。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NYU Langone Medical Center)泌尿科醫生赫伯特.李普(Herbert Lepor)醫師表示,血尿通常是膀胱癌或腎臟癌症的第一個徵兆。
5.淋巴結的變化
淋巴結是身體周圍的腺體回收淋巴液管線中,比較膨大的部分。一般而言,它們膨脹的原因是因為感染。但某些癌症,包括血癌和淋巴癌,也可能導致淋巴結腫大。如果你身體某處淋巴結腫大超過一個月或更久,最好前去拜訪你的醫師諮詢一下。
6.吞嚥困難
偶爾的吞嚥困難不需要特別擔心。但是當吞嚥困難經常發生,特別是又伴隨嘔吐或者體重減輕時,有可能是咽喉癌、胃癌或口腔癌的前兆。醫師可能會安排胃鏡、頸部、胸部和腹部的斷層掃描或鋇劑X光來檢查吞嚥困難的原因是什麼。
7. 沒有特別減肥卻體重減輕
大多數女性會希望自己減重成功,維持苗條身材。但是,如果最近沒有改變飲食習慣或增加運動量,突然體重減輕,可能是癌症的徵兆。不過,壓力或甲狀腺問題,也會引起體重減輕。所以沒有特別減重的體重減輕的確不一定都是癌症。但體重減輕的確可能是胰臟癌的徵兆。其他類型的癌症如大腸癌、胃癌和肺癌也可能造成體重減輕。
重視癌症篩檢
三段五級預防—以癌症為例 三段五級預防以癌症為例:
初段預防:
促進健康來加強衛生教育、保持營養及免疫力、灌輸癌前徵兆或致癌物相關資訊。 特殊保護方面,可以施打疫苗預防、有職業暴露風險者,消除環境可能致癌物。
次段預防:
定期癌症篩檢、發覺及治療癌前病變。
末段預防:
限制殘障部分,是以手術、輻射化療、住院治療或居家護理的手段。 而同時進行心理、生理或職能復健,或是長期照護等。
講了這麼多預防癌症的作法,畢竟“鴨蛋卡密嘛有縫”。不怕萬一 只怕一萬。雖然有預防萬一的方法,也不能沒有意外發生的配套措施。
而健康檢查的目的,在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首先,這個目的,首先要建構於早期治療對於民眾健康確實有意義,才值得藉由對於無症狀民眾,定期進行健康檢查,期待如此能夠早期發現癌症,進而早期治療。台灣2002-2012的癌症存活率,不論是大腸癌、肺癌、肝癌、乳癌,都有一個現象,癌症第一期的存活率都遠高於最後一期,像是乳癌,第一期在台灣治療的5年存活率將近100%,而最後一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就不到25%。
所以癌症發現得早,通常不會致命。如果能早期診斷癌症,就很有機會給他早期治療,就可以防患或阻斷癌症臨床前期和初期變化,避免併發症、後遺症。
雖然許多初期癌症都是沒有症狀的,而且細胞從連續性的基因出錯到癌前期病灶,一直到侵犯性癌症,往往需要數年至數十年的時間。所以即便已經出現第一期癌症,雖然可能因為身體還沒有出現明顯的癌症症狀,但往往可以藉由定期癌症篩檢,可以提早揪出癌症。
以大腸癌篩檢為例:大腸『息肉』,就是大腸壁表皮不正常增生所形成的。大腸息肉主要包括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腺瘤的性息肉可能在某一部分上會發生惡性變化,大概需要10-20年才會進而形成大腸癌,這過程就是所謂的“腺瘤─腺癌步驟"。此種變化和腺瘤的大小有很大的關係。
小的息肉通常都不會有症狀,較大的息肉就有可能造成糞便出血的現象甚至造成腸阻塞,出現噁心、嘔吐、腹痛等現象。可以透過針對50歲以上的民眾,建議接受大腸癌糞便潛血篩檢,共307萬人為研究對象進行10年的追蹤,比較篩檢組及未篩檢組死於大腸癌的風險,若發現異狀,在進行全大腸鏡的檢查,根據2018 年國民健康署的調查,如此糞便潛血搭配大腸鏡的大腸癌篩檢模式,可以降低大腸癌的死亡風險達43%。
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癌症或癌前期病變,及早治療後可以降低死亡率外,還可以阻斷癌前期病變進展為癌症,提高存活率,以下是目前政府補助四大癌症篩檢的政策與適用的範圍。
項目 | 對象 | 頻率 |
糞便潛血檢查 | 50歲以上 | 每2年1次 |
乳房X光攝影檢查 |
45-69歲婦女、 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 |
每2年1次 |
子宮頸抹片檢查 | 30歲以上婦女 | 每3年1次 |
口腔黏膜檢查 |
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 原住民: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 |
每2年1次 |
國健署推動四癌篩檢,全國醫療院所每年可以找出6萬名癌症或癌前病變個案。
對於早期發現癌症部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目前現有的癌能夠同時症健康檢查技術沒有一樣是靠譜的方式,能夠精確地偵測多種癌症。每種癌症的檢查技術,對於不同類型的癌症、不同期數的癌症都有不一致的敏感性及特異性。所以目前很難用一種平台去篩檢常見的癌症,更不用說是篩檢200多種癌症。例如一滴血就能偵測你是否罹癌,其實甚至美國也爆發了Theranos的Elizabeth Holmes的彌天大謊事件。
癌症篩檢工具的種類眾多,但絕對不是越貴越好,任何篩檢工具都有一定的準確性,無法保證百分之百精確,也都會有偽陽性或偽陰性的結果產生。篩檢結果若為陽性,還是需要透過更進一步的醫學檢查,例如切片化驗才能確定診斷。
其實有效益的癌症早期篩檢,不在於花很多的錢,做很多的檢查,而是依據自己的罹癌風險程度,選擇值得與符合建議執行的癌症篩查種類,並使用正確的檢查項目,方能事半功倍,達到癌症防治的效果。例如B肝帶原者的肝癌篩檢,就應該是抽血檢驗搭配腹部超音波是最好的方式,而不是跑去做正子攝影檢查。
防癌主動出擊 子宮頸癌疫苗
人類乳突病毒感染,造成體內的慢性發炎,導致咽喉癌、子宮頸癌、肛門癌發生風險增加。
正所謂"攻擊有時候是最佳的防守"。癌症形成的第一階段,也就是疾病感受期,我們可以針對這謝特定癌症,採取人類乳突病毒HPV的疫苗預防注射措施、以避免或減少該疾病發生。
所以為保護女性免於罹患子宮頸癌,國民健康署107學年度年起全面提供國中一年級女學生公費施打HPV疫苗。目前公費的二價疫苗保護力相當最差,家長可以思考是否應該選擇九價疫苗,「畢竟都要挨3針,就打保護力最高的,可能是最佳選擇」。
目前全球大約有81個國家常規接種HPV疫苗,其中澳洲更早在2007年便開始推動青少女施打HPV疫苗計畫,目前澳洲每10萬名婦女只有7個子宮頸癌病例,遠低於全球平均值(台灣是27名),預計至2034年,澳洲將降至每10萬名婦女之中,僅3人死於子宮頸癌。澳洲政府甚至自豪地宣示他們將在2060年讓子宮頸癌在澳洲絕跡。
相反來說,日本近年來因為HPV疫苗計畫推廣,出現難以置信的痛痛病阻礙,導致日本子宮頸癌的死亡率卻是不降反升,推測是與日本撤回HPV公費疫苗政策相關。
健康支出觀念
有一則網路的漫畫 寫道:
機車停車費只要10 元,如此便宜還是有人不願意花。突然有一張600元罰單夾在你的機車上。
你才會氣得牙癢癢,甚至脫口而出:“早知道就花10元停機車”
當身體健康出現警訊,要開始花錢、花時間、找神藥來治病的時候,你才發現平時身體保養好便宜。
破除癌症流言蜚語
2016年中國西安大學的一名大學生,叫做魏則西的人。他因為罹患罕見的「滑膜肉瘤」癌症,他透過了中國網路搜索平台“百度”,發現了武警北京總隊第二醫院有一種號稱「與美國史丹佛大學合作的腫瘤生物免疫療法」,但那是一種未經核准且效果未經確認的治療方法,但魏則西借錢完成治療,但也因此導致治療的耽誤,最終於2016年4月12日不治去世。
而魏澤西事件,暴露了網路上確實充斥著許多關於癌症防治的詐騙資訊,關於癌症的流言蜚語,是應該好好地破除。以免用錯方法防癌。
網路上瘋傳很久,酸性體質會致癌,唯有多吃鹼性食物才能改變體質,預防癌症。推廣這個理論的Robert O. Young 醫師,他更將小蘇打粉加入靜脈點滴,想要來個酸鹼中和,治療癌症病人。結果一位名叫凱莉的病人為此放棄正規療法,轉而接受楊恩的「鹼性體質療法」,之後再去醫院檢查,主治醫師竟跟她說,癌症已進入第四期,她可能只剩3~4年可存活,凱莉一怒之下就告上法院,聖地牙哥法院最近做出了判決,判定Robert O. Young 醫師須賠償一億美金。
癌細胞周圍的pH值確實稍微比較低,似乎暗示了酸性體質易致癌的說法是對的,其實真相卻是倒因為果。癌細胞周圍的pH值較低,那是因為它們生長速度比一般細胞來得要快,所以腫瘤組織中血管供應的氧氣與養分常常跟不上癌細胞生長的速度,因而產生了較多的酸性代謝物,才使其周邊的組織液偏酸性。
「微波食物會致癌」的謠言,每隔一陣子就會在網路上傳播。事實上,這也是錯誤的防癌觀念。許多人對微波爐的誤解,多半來自於微波爐會產生的電磁波,讓人聯想到微波食品會產生有害物質或殘留了放射性物質,而對人體產生致癌的可能性。 其實微波爐是將食物中的水分子摩擦生熱,好來加熱食物,並不是輻射線加熱。
只要正確使用微波爐,有時候反而可以保留較多營養素。怎麼說呢?因為微波的高頻率及高滲透性,使得食物加熱速度更快,因而能保留較多營養素。尤其是微波蔬菜,它利用蔬菜本身的水分去導熱,沒有營養素流失到水中的問題,像維生素C、植化素等水溶性營養素也可以比水煮、汆燙時保留更多。
深黯”癌"性
我們台灣四面環海,接觸到海洋的機會非常高,但我們不能因為深怕小孩溺水,就一昧地禁止他們戲水玩耍。反而應該從小就教育他們如何深黯水性,與海洋共存共榮,如此才可以將發生溺水滅頂的風險降低。
同樣地,學習如何深黯癌性,才能有效預防癌症,有效避免癌症破壞我們原本美好的人生。更何況俗語有云: 「治療千斤重,預防四兩力」
防癌成功實證
在冰箱普及之前,人們經常需要使用醃製或煙燻的辦法來保存食物,而這樣的食物會因此含有大量的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吃下肚子後會在胃中轉化為致癌化合物,導致胃癌的發生增加。冰箱的出現及普及後,食物保存更加方便,讓我們可以不需要再食用過多的醃製或煙燻的食物,也可以提高生鮮食品的食用。
一份韓國關於冰箱出現在日常生活後,與胃癌死亡率關係的流行病學研究。韓國自從1979年,冰箱逐漸走入民眾的家庭,冰箱普及率日益提升後。韓國人因胃癌死亡的比率也迅速下降。
在台灣肝癌的發生有一半以上是因為垂直感染,由母親傳染B肝病毒給下一代所造成的慢性B型肝炎所導致的。
自從1984年,開始對嬰幼兒全面施打B型肝炎疫苗,在往後的20-30年,因為B型肝炎帶原者的減少,也大大的減少後來的、肝癌、肝癌引起的死亡。
正確認識癌症 讓你贏在無癌人生的起跑點
癌症的發生,是由正常細胞出現了一連串的基因突變,再加上變異細胞逃脫了免疫監察,才由早期癌症進展到晚期癌症,甚至因此走到生命的盡頭。這個疾病進展過程的每一階段,好像是骨牌效應,除了到晚期癌症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機會逆轉,甚至有機會介入讓骨牌效應到此為止。
「癌症是可以預防的」、預防癌症不是要你完全改變生活方式,今天的講演是希望你能先了解癌症,而讓你輕輕鬆鬆地「防癌從生活做起」。預防癌症的目的就要防止你美好的生活方式被改變。
對目前健康的民眾,一定要秉持一個觀念:
預防好過只做癌症篩檢 當然兩者並行絕對最好。
但是經由癌症篩檢、早期發現癌症、早期治療者,也絕對絕對比突然聞癌色變的人,治療成績要來的好。
此處文章乃是醫療照護資訊的整理,請勿引據文章內容自行採取醫療決定;如有臨床治療之需求,建議還是應該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協助。
陳駿逸醫師醫療門診服務時段
http://www.cancerinfotw.org/index.php/nursing-rehabilitation/faq/1882-2021-09-13-14-32-19
知識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 )
給自己一個希望(Hope is something you give yourself. )
抗癌路上 你(妳)並不孤單
歡迎至Youtube訂閱癌症新觀點醫學教育頻道 幫助你贏在抗癌的起跑點
https://www.youtube.com/user/omegapeng